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6 10:40:4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科学教案【优秀】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一些常见的工具。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一起收集一些常见的工具,刨笔器、卷笔刀、刨子、螺丝刀、小榔头、订书机、刷鞋的刷子等。

  2、将幼儿将带来的`工具分组,并提供一些材料供幼儿操作。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幼儿分组活动,练习使用各种工具。

  (1)练习刨铅笔。(刨笔器、卷笔刀)刨下来的碎屑倒在盒子里。

  (2)练习刨皮。(黄瓜苹果胡萝卜等)刨下来的皮请放在盘子里。

  (3)练习拧螺母。

  (4)学习使用小榔头进行木工小制作。敲的时候注意不要伤到手。

  (5)用订书机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订书机订的时候请订在书的边上。

  (6)练习用鞋刷为同伴擦皮鞋。

  活动结束:

  观察幼儿的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注意安全。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科学教案 篇3

  引言:

  鞋,就是小朋友们现在脚下穿的东西,但是小朋友们知道吗?鞋子有很多秘密呢!通过本次大班教案让幼儿认识鞋的组成,认识鞋子最幸苦的地方。从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不同事物的观察与研究。

  活动目标:

  在体验活动中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鞋底的秘密,通过设计鞋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律动“问候舞”及优美欢快的背景音乐,每个幼儿事先穿一双丝袜,布置“鞋子展览会”(各种大小、材料、形状、颜色、花纹的鞋子若干);摆放马蹄形座位,事先制作好的彩泥鞋底人手一个,辅助材料若干(牙签、小棒、吸管、锥子、木板、彩泥、豆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鞋底,发现鞋底的秘密。

  1、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门口:“多功能厅里正在举办‘鞋子展览会’,你们想去参观吗?”“请你看看、摸摸、比比,再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找找鞋底有什么秘密。”

  2、幼儿观察鞋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观察不同的鞋底,引导发现鞋底是各种各样的。(材料、颜色、大小、形状、花纹等)

  3、提问:“你发现鞋底的秘密了吗?”“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小朋友?”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

  4、了解各种鞋底的作用。

  提问:“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鞋底,这些鞋底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讨论、商量,教室巡回指导。

  请幼儿讲述。(保护、美观、方便、干净、防滑等作用)

  二、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

  1、引导幼儿感受丝袜很滑。

  1)教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鞋底的秘密,还有小朋友说到了鞋底有花纹,那你知道花纹有什么作用吗?”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不作结论。

  2)教师:“要是鞋底没有花纹会怎样呢?让我们把鞋子脱掉,只穿丝袜跳段舞蹈好吗?”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跳舞。

  教师:“穿着丝袜跳舞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教师与幼儿第二次跟着音乐跳舞。

  3)幼儿回到椅子上,教师提问:“只穿丝袜跳舞的感觉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讲述。

  2、感知鞋底的秘密。

  1)教师:“让我们穿上鞋子也来跳段舞蹈,试试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请幼儿穿上两只鞋子跳舞。

  2)提问:“为什么穿上两只鞋子跳舞,两只脚都不那么滑了呢?”

  3)教师:鞋底有花纹,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防滑作用。

  三、设计防滑鞋底。

  1、提出要求:“让我们用灵巧的手指和各种辅助材料来设计一个防滑鞋底,比比谁的设计最与众不同?”

  2、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活动。

  1)请先设计好的幼儿给客人老师或是小朋友欣赏,并讲述自己设计的理由。

  2)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讲述。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了解减小摩擦的鞋底。

  教师出示溜冰鞋,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鞋子?”“溜冰鞋的鞋底有什么秘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什么鞋底是故意减小摩擦力,使它更滑?”,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述。

  2)请幼儿回家继续思考、寻找答案。

  鞋子的一家

  活动目的:

  让幼儿园知道鞋子是工人叔叔制成的,教育幼儿要爱护鞋子,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知道鞋子的种类及穿着季节,教幼儿认识正反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事前给幼儿穿不同品种的鞋(皮鞋、布鞋、旅游鞋……);准备若干拖鞋、雨鞋、凉鞋、棉鞋;四副图画:冬景、夏景、春景、室内景;黑板一块,上面挂若干双挂错了的鞋子;录音。

  活动过程:

  1、老师说:"多漂亮的地毯呀,我们拖了鞋子上去踩踩吧。"大家席地而坐。

  2、“这里有些什么?”(许多鞋子)“教师的'鞋子怎样?”(教师的鞋子大,小朋友的鞋子小。)“老师能不能穿小朋友的鞋?”请一个小朋友穿老师的鞋试试,“合不合适?”(大人穿大鞋,小孩穿小鞋,要穿合适的鞋。)

  3、“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样的鞋子?”逐一出示各种鞋:布鞋、皮鞋、水鞋、凉鞋等。让幼儿知道鞋子的种类,摸摸质地,知道穿着的季节。

  4、“请小朋友看图片,这是什么季节?”出示冬景图,“冬天我们穿什么鞋?”依次出示夏景、春景、室内景,请幼儿说出适合该图景穿的鞋子。

  5、“请小朋友找出你认为合适的鞋子摆在这几幅图画前,看谁找的对又快。”让幼儿自行分类,老师检查,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提问个别幼儿为何这样摆。

  6、出示黑板上挂的若干鞋子,“小朋友看这有许多鞋子,你们看看摆得对不对?”

  1)不是一双的(岔色)摆在一起,让幼儿纠正,使幼儿知道一双鞋应该是一模一样的。

  2)一双鞋摆反了,让幼儿摆正,知道鞋子要穿正,不能穿反。

  7、看看刚才小朋友摆得那些鞋子,摆得对不对(是否摆反)?去纠正。

  8、“请小朋友穿上鞋子走走。”老师故意穿反,或请两个小朋友故意岔开穿,并在小朋友面前走,让幼儿发现问题和指正。

  9、“我们穿着鞋子可以做什么?”

  10、我们的鞋子真好看,是工人叔叔阿姨制作出来的,我们要爱惜鞋子。

  活动结束

  “我们来跳一个鞋子舞吧。”

科学教案 篇4

  一、 设计意图

  2-3岁的婴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托班集体活动中,要逐步学会主动活动。而由于这一时期幼儿的四肢动作协调性弱,因而在活动中经常摔倒。我们把握这一时期幼儿大运动发展的关键期,结合玩具“不倒娃娃”身体摇晃就是不倒的趣味性,来设计游戏活动,以教育幼儿在摔倒时像不倒娃娃那样,勇敢的自己站起来。发展幼儿身体平衡感和本体感。

  二、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变化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

  2、培养幼儿在双脚前后分开交替离地的.动作协调性以及身体自然摇晃(摆动),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感和本体感。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让幼儿用手充分摇晃、转动不倒娃娃,观察不倒娃娃的摇晃姿态。

  2、难点是幼儿在双腿前后分开双脚交替离地模仿不倒娃娃身体前后摇晃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

  四、活动准备

  1、玩具不倒娃娃(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许多小花房及小披风(不倒娃娃住在里面,材料来自:适合幼儿操作的硬纸包装盒、、各色皱纹纸折花)

  3、游戏区布置成草地(装饰草坪若干块、各色装饰小花、大块垫子)

  4、教师应熟记与不倒娃娃有关的故事、熟练弹唱相配的乐曲、歌曲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大运动练习

  教师以“花姐姐”的角色带领小宝宝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来到草地上游戏(模仿小虫子爬、小鸡点头走、小鸭摇摆走、小兔蹦跳),玩累了坐到草地中间休息。引导幼儿观察,草地上什么?——有各种颜色好看的花,还有许多小花房呢!——观察做小花房的外型(方方的)及外部材料(包纸盒的报纸及每盒一朵单色纸花)

  (二)基本部分

  1、用打开小花房引出“不倒娃娃”,复习精细动作(二指捏)

  (1)“花姐姐”请宝宝们猜猜谁住在小花房里呢?(教师摇一摇小花房,里面发出响铃声,教师给幼儿充分的猜想和语言表达的机会)

  (2)“花姐姐”以探询的神态对小花房说“小花房、小花房,请你快开门,让我瞧一瞧。噢!小花房请花姐姐自己来打开。”

  这时,教师示范用一只手二指捏的方法开花门,用双手撕报纸给小花房脱下披风,露出纸盒。请宝宝们都去为小花房开门,集体练习单手二指捏、双手二指捏撕报纸,取出纸盒里的娃娃。

  2、教师请幼儿人手一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不倒娃娃的外型特征(重点没有脚),摇晃娃娃会怎样(充分引导幼儿说出不倒娃娃的摇晃姿态)

  3、教师和幼儿与不倒娃娃做游戏:充分模仿不倒娃娃前后摇晃、左右摇晃、原地转圈的姿态,重点让幼儿练习双脚左右交替(前后交替)离地身体摇晃、单脚支撑身体等动作协调能力,发展平衡感。

  4、教师出示已在绘画纸上画好的不倒娃娃头,请幼儿观察画面缺什么(胖身体),请幼儿与老师共同为娃娃粘贴胖身体,让幼儿练习二指捏的精细动作,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5、音乐律动《不倒翁》

  教师范唱歌曲,并配以相应动作,引起幼儿兴趣。

  师幼一起做律动,并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不断设计新型的车辆。那么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课堂实施:

  (1)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出示真正的赛车的图片介绍“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2、提问:这辆车有哪些设计特点?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2)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提问: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3、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三、小结:

  (1)认识了真正的赛车。

  (2)学会了制作小赛车。

  四、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儿童

  认识动物简单的花纹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1、老师出示动物图片

  向幼儿介绍图片上小动物的名称,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引导幼儿观察知道有的'动物身上有花纹,有的却没有。

  2、请幼儿观察图片老虎、豹、斑马的身上的花纹。

  引导幼儿观看花纹特征,说一说动物花纹的不同,如条纹和斑点。

  3、根据花纹猜测动物

  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的花纹,并猜测是哪个动物,并翻开遮盖部分确认。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转动的陀螺”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目标:

  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准备:

  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过程:

  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

  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3.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会转动的陀螺,不过今天的陀螺不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而是要我们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师介绍材料,交代任务。

  师:这里有许多牙签,还有红色和黄色的塑料片。请你尝试用这两片塑料片制作两个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两个陀螺在转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让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黄色陀螺比较难转,红色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红、黄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你想用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呢?

  辅助性问题:

  (1)红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黄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二)转动比赛

  1.师:大家都选择了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牙签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page_break]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塑料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纸盒和吸管,它们能变成陀螺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精选)科学教案09-07

【精选】科学教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