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3 09:29: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文章的人文气息和抒情色彩很浓,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因为现在的学生比较缺乏人文气息。

  初步设计以情境导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力求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课时:

  拟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流露的真挚感情。

  2、理解标题的双关含义。

  3、掌握本文的结构。

  难点:第3点

  多媒体:PPT制作歌曲《送别》夹竹桃图片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送别》,询问学生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歌曲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离愁别绪,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而课文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而已。

  (程度高的班可以全班先学唱这首歌,程度差的班较困难)

  只要学生领会到这层感情基调,就进行课文赏析了。

  二、 标题的解读,运用讨论的方式。

  1、 双重含义

  质疑:重音应放在哪里?落了——花儿凋谢了爸爸的生命之花凋谢了

  询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2、 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线索的作用,类似学过的课文《紫藤萝瀑布》。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3、 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讨论得出的结论大概几点: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b、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c、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d、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由上述几点阐发出来的'观点点到为止即可。

  三、 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问题a,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即可。

  回忆爸爸的事:

  1、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2、爸爸爱花的情形

  3、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问题b,有四处:

  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2、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3、“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

  4、“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问题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业:采访爸爸,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作为父亲的感想,写成小作文,明天交。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先聊一个数学话题,能告诉老师什么叫平分吗?(板书平分)。

  生:平分就是分成相等的两份。

  师:世界上哪些事物可以平分?

  (生自由谈。)

  (再板书生命)看了“平分生命”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生命怎么可能平分呢?

  生:“平分生命”一定含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好,那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学生读书)。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猜猜老师想提的问题是什么?再读读书,猜一猜,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1:老师,您也许会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2:“平分生命”赞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3:文中小男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都想猜出正确问题,老师微笑不语)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看来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都思考了。我们就应该这样读课文,但是每个人在读书时认识不同,所产生的疑问也是不同的,我想知道:读了文章,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看看和我一样吗?

  (学生很意外)能说说吗?

  生:读了文章,我很感动,喜欢这个小男孩。

  生: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了不起。

  师:和老师想法一样,你喜欢他什么呢?

  生:他很勇敢。

  师:概括得好,请同学到文中找找表现男孩勇敢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师:把你画的语句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后还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人小组合作时,要互相帮助,按1—4号顺序说。

  生: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推荐刚才发言最出色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发言)。

  ······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

  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画好之后,咱们互相交流交流,交流之后,我们会知道更多。

  生1:我画的句子是: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这句话可以看出小男孩甘愿为妹妹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伟大情怀,他以为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但他仍不忘向妹妹微笑。

  生2:“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这是小男孩的话,这句话是小男孩颤抖地问出来的,因为他以为自己活不长了,他年仅10岁毕竟害怕死亡,这句也表现他对妹妹深深的爱。

  生3:“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师:小组讨论一下。

  师:犹豫的原因是小男孩以为抽血就是在抽掉自己的生命,但这仅仅是短短的一会儿,是亲情促使男孩下定了死亡的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妹妹的生命。他“最后点了点头”看似简单,细品,就会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力量。

  师: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图片感受一下贝贝的表情及心理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描写男孩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也都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建议同学们来扮演小男孩,分角色读读课文,你们愿意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害怕、勇敢、惊喜等心情,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说一说。

  生1:兄妹亲情,平分生命。

  生2:爱是人间永恒的话题。

  生3:有爱才不会孤单。

  生4:只要有爱,才有美好的一切。

  生5:亲情是勇气的源泉。(众生鼓掌,师点头微笑)。

  师:亲情是可贵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浓浓的亲情包围,讲一讲你或别人充满亲情的小故事吧。

  生:讲故事(略)。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充满了情与爱。回家以后,请将你感受到的亲情传达给你的亲人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幸福的。

  教学案例分析:

  以疑促读 营造情景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体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新意的导入,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的带入文本,以疑促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创设这样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都愿做老师的知心人,又都想成为“问题专家”,调动了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中,创设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的.合作交流恰到好处,给予了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本节课情景教学的设计,我认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兄妹亲情的伟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对亲情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书后的词语造句。

  3.通过探究式阅读,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设计特色:

  探究式课堂教案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让学生就题目猜测应该写些什么,想表现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说明要求:读通、读顺;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想表现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读后检查;让学生选读一段,了解读通情况;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

  三、巩固字词

  1.音:指读生字并组词,正音辨形(蓄——畜)

  2.形:认识“裹”的字型规律(有:哀、衷)

  3.义:读第3题,说说词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不读解释)

  四、再读理序

  1.分节指读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3.分段,说说段意。

  4.概括小标题(板书)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五、作业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辨字组词(自己编题)

  3.分段,写段意。

  实践作业:

  找资料,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话。

  第二课时

  一、揭示探究主题

  1.名言激趣:爱因斯坦是名人,老师先送大家一句他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看大家能否结合课文,提出一个做有价值的问题呢?(让学生自主围绕课文提问)

  2.揭示主题: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和你有什么看法?(可分成4个小主题,通过阅读课文、找资料来得出自己的看法。)

  3.明确重点: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研究主题?(小女孩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主题

  1.先各自读书,研究重点主题;再研究另一个主题。

  2.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结果,要求有一人说出结果。

  三、交流推进探究

  1.父亲的看法;认为是——引导学生展示上节课收集的资料,进行证明。

  2.小女孩的看法:认为不是——读第2自然段,说自己的理由——根据第2、3段,说说自己的.理由——辩论:爱因斯坦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整齐?(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角色表演,表现、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选一个内容表演,评价是否表现出爱因斯坦的两个品质。)——朗读,表现(选一个部分读)——引导: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的人?(天真、可爱,不迷信权威,与人交往有礼貌,有办法等。)

  3.爱因斯坦自己的看法说明什么;读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认识(谦虚)——小结:谦虚是他成为伟大的人的一个原因,谦虚就是伟大的人更伟大。

  4.我们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小结。

  四、总结表现结果

  1.学生小结:各人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

  2.自由表现:选择一个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情朗读、角色表演、边读边演)来表现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

  实践作业:与人合作,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角色表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经典]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精选]10-19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