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5 09:14:4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华[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精华[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接触光的穿透现象(仅限手电筒的光),知道光穿过不同的物质会产生变化。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手电筒,布,毛巾,镜子,皱纸,手工纸,厚纸板,塑料杯碗,玻璃片、不锈钢杯,瓶,水彩颜料,棉签,小盆,筐。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带幼儿进入比较昏暗的活动室,悄悄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你们看,这是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光)

  二、观察尝试,操作感知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光影:

  ①你看见了什么?

  ②教师用厚纸把光遮住:我是不是把手电筒关掉了?光到哪里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过去。)

  ③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遮住光,光都穿不过去?

  2、幼儿操作:这里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小朋友用手电筒试一试看光能不能穿过去。

  ①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物质。

  ②幼儿发表意见并当场实验(我发现光能穿过……光不能穿过……)

  ③小结: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去,有些东西光穿不过去。

  三、交流讨论,发现不同

  1、教师引导,激发幼儿回忆:刚才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变颜色了”,“光穿过去变淡了”……)

  2、教师同幼儿共同检验。

  3、提问:光穿过这些东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样吗?

  4、幼儿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实验光影的变化。

  5、小结:穿过不同的东西,光会变得不一样。

  四、游戏巩固,加深印象

  1、结合生活实践提问:

  ①、你们见过彩色的灯吗?(红绿灯、舞台灯……)

  ②、猜猜看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灯泡上盖上有颜色的东西,灯就变颜色了……)

  ③、老师这里有一个彩灯,猜猜看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2、幼儿游戏:用棉签沾上颜料,溶解在水中,晃动形成彩色的灯。

  3、检验成果:你的灯会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用手电筒检验)

  五、迁移活动

  1、提问:你们觉得光怎么样?为什么?

  2、再次小结:有些东西光穿不过去,有些光又穿得过去,而且穿过去以后还会变颜色,真好玩。

  3、提问:除了光穿过以后会变颜色,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根据幼儿的回答迁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兴趣。)

  活动反思:

  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是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⒈感知不同材料在瓶子里发出的不同声响。

  ⒉初步培养听辨、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感受探索声音带来的乐趣。

  材料准备

  有盖的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米粒等若干

  指导要点

  ⒈同样的瓶子放入不同数量的相同豆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能分辨我放的豆子是多还是少?

  ⒉将不同的豆子放进同样的瓶子里,声音如何?哪种豆子放在瓶子里声音响?

  ⒊听辨、比较和分析,将同样的豆子放进不同的瓶子里,声音如何?不同的豆子在不同的瓶子里呢?

  实施步骤

  第一层次:同样的豆子,数量不同,同样的瓶子。

  ⒈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听听有没有声音?

  ⒉再拿出一颗豆子放在瓶子里摇一摇。有声音吗?什么样的声音?

  ⒊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出示已装好许多豆子的瓶子,摇一摇,这里还是一粒豆子吗?为什么?原来许多豆子和一粒豆子在瓶子里发出的声响不一样。

  ⒋幼儿自己装一装、摇一摇、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

  ⒌总结:同样的瓶子,放入不同量的相同豆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第二层次:不同的豆子,同样的瓶子。

  1.出示不同的豆子,先逐个认识,什么豆子?了解形状、大小。

  ⒉同样的瓶子放一颗不同的豆子,声音一样吗?

  ⒊同样的瓶子放许多不同的豆子,哪种豆子声音响一点,哪种豆子最轻?

  ⒋幼儿自己探索操作,可以装进不同的豆子,请同伴猜猜我放的是什么豆子?

  ⒌总结:同样的瓶子,不同的.豆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第三层次:同样的豆子、不同的瓶子;不同的豆子;不同的瓶子。

  1.出示不同的瓶子,先逐个认识,什么瓶子?了解材质的不同。

  ⒉同样的豆子放在不同的瓶子里,声音一样吗?幼儿自己操作探索,相互听辨、比较、分析。

  ⒊小结:同样的豆子,不同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⒋幼儿自己探索操作,不同的瓶子、不同的豆子,声音如何?

  ⒌感受探索不同声音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操作图若干,透明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3、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操作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橘黄色)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颜料,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1、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己在盘子里用颜料调一调,试一试。

  2、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6、幼儿自己用不同颜色颜色搭配试试能跳出什么颜色7、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幼儿说出一种,教师记录一种。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吹泡泡的方法,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只要有孔, 有缝隙的物品都能吹出泡泡来。

  2、能够积极尝试,大胆想象、探索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3、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幼儿学习自主性,体验发现的乐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感知吹泡泡的方法,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有孔,有缝隙的物品都能吹出泡泡来。

  (二)难点:能够积极尝试,大胆想象、探索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有吹泡泡的经验。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PPT、泡泡液、吸管、漏勺、小刷子、毛根棒、树叶等。

  2、学具准备:泡泡液、吸管、漏勺、小刷子、毛根棒、树叶若干、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谈话形式导入,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今天想不想在这儿吹泡泡?吹泡泡应该怎么吹?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吹泡泡的材料,大家看看是什么? 师: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谁能第一个成功地吹出泡泡来!提出要求:吹得时候要把吸管离开小碗,让泡泡飞起来。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视。正确指导幼儿吹泡泡时肚子憋足气,用嘴把气吹出去。师:(安全提示)千万可别把泡泡液吸到肚子里不然肚子会疼的。吹泡泡的时候,

  不要吹到别人或者自己的脸上,如果不小心吹到脸上就用自己的毛巾赶紧擦一擦。

  (二)基本部分。创设自由探索的空间,幼儿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能。

  1、幼儿分享吹泡泡的方法。

  师:泡泡吹出来了吗?成功地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让泡泡吹得越来越大,想一想你要用多大的力气。是使劲的吹还是轻轻地吹。

  (2)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吹泡泡的经验。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说说刚才是怎么成功的?

  师:蘸一蘸泡泡液,然后轻轻地呼。要轻轻地用力, 吹的时候要时间长些,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感知吹泡泡工具的特性。

  (1)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师:那么除了吸管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也可以吹出泡泡呢?你们还用过其他的东西吹过泡泡吗?我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能吹出泡泡吗? 出示筷子,漏勺,小刷子,梳子。

  师:先出示筷子,觉得可以的小朋友请举手。出示物品以此类推……教师在 PPT 上的记录表上统计。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证明吧。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用他们试一试能不能吹出来泡泡,如果能吹出泡泡就请你把它放到筐子里,如果不能出吹泡泡就把它留在袋子里。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自由探索情况,适当给予帮助和提示。

  师:你可以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试试,是不是和你们想得一样,如果成功了要记得赶紧放到前面的筐子里去。再试试袋子里的其他的东西能不能成功,你可以多试几次哦。

  (2)让各别幼儿上台尝试用各类工具吹泡泡,来验证猜想。并进行教师小结。

  师:现在大家都吹出泡泡来了吗?再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演示一下,自己是怎么用这些工具吹出泡泡的,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幼儿操作时提示请小朋友演示,做实验就是这样,一次可能不行,需要我们反复的试一试,说不定就有可能成功!

  幼儿演示时,询问谁有不同的意见。

  师:你来试一试,大家看成功了吗?泡泡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哦,梳子和刷子一样他们的缝隙是可以吹出泡泡来的。那筷子可以吹出来泡泡吗?试一试。为什么吹不出来?

  师:现在这四种东西都吹出泡泡来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工具有孔,或者有缝隙就应该能吹出泡泡来对吗?

  (三)、结束部分。尝试用树叶来吹泡泡,自制吹泡泡工具。

  1、教师出示树叶。

  师:树叶能吹出泡泡吗?那你们能想什么办法使树叶吹出泡泡呢?请大家想一想试一试!

  教师巡回指导,洞洞形状不一样,吹出得泡泡一样的吗?是什么形状的?

  2、请幼儿总结经验,介绍用树叶吹泡泡的方法,现在你们的'树叶吹出泡泡了吗?用什么方法吹出来的?

  3、教师小结:只要在树叶上打个洞或缝隙就可以吹出泡泡了。

  (四)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改变毛根棒的形状吹泡泡,感知材料不同与泡泡的变化关系。

  师:我这儿还有一样宝贝,大家看是什么?你能用茅根棒变魔术变成吹泡泡的工具吗?

  师:谁想勇敢地挑战一下?幼儿自主探究,并分享经验。

  师:你成功了吗?吹出的泡泡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观察:当你成功了吹出泡泡后再把茅根棒改变形状后看看吹出的泡泡有变化吗?是什么形状?

  教师小结:原来不管我们是什么形状的东西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结束游戏。

  师:我们的区角里还有很多工具,你们可以去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

  活动总结

  本次的观摩公开课顺利结束,在活动中有亮点也有不足。整堂课环节清晰流畅, 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在活动中,幼儿动手操作的时间长,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但不足之处在于:1、教师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不够。2、点评时一度强调纪律, 让孩子坐在座位上之后,再进行小结。来回上下座位时间长,以至于整节课的时间较长。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通过本次活动能够知道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脉络,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标志。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两片叶子的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结论,使幼儿对科学观察产生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习过关于树叶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准备。

  2、物质准备:关于树叶的图片(特征明显、相似)、树叶模型

  【活动过程】

  1、导入:(组织上课)小朋友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不好。大家认真听哦,老师要出谜语了(出示图片)

  2、开始:大家以前是不是都认识很多树叶呢,下面我们来一起认一认好不好。(出示比较有特征的树叶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知识)

  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叶子吗?(有:就请几位小朋友简单回答一下)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都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相同的。(两两一组出示相似的叶子)

  现在和你身边的小朋友6个人一组可以交流你观察到的结果(1~2分钟),

  请幼儿进行回答。

  3、小结:(组织纪律,进行小结)世界上有许多种叶子,每棵树也有很多片叶子,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自己的`特点,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是独特的。

  【活动延伸】

  树叶可以制作出美丽的作品,在以后的美术课和手工课一起进行制作。

科学教案 篇6

  一、说活动来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颜色变变变》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玩色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颜色的奇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我将目标确定为: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颜料被水溶解后会变出颜色。

  2、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难点

  《纲要》指出: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此次活动中,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孩子们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颜料被水溶解会变色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定位于本次活动的重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特点把"操作探索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变化的过程"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直接的谈话导入,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忆水的特点,知道水是物色透明会流动的液体。同时以和水宝宝变魔术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二)初步探索

  1、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自由摇动,使其变色。魔术之前提醒幼儿观察自己的水宝宝是不是透明的,增加魔术的神秘性

  2、水宝宝变色的秘密教师同时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和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引导幼儿猜测探索水变色的秘密,并打开瓶盖让幼儿亲自验证。

  3、颜色对应教师将红黄蓝颜色标记贴在桌上,引导幼儿将不同颜色的是宝宝送回自己的家,颜色对应

  (三)再次探索——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幼儿交换瓶盖,分组操作,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2、交流总结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你的水原来是什么颜色,后来又拿了什么颜色,最后变出了什么颜色?(请个别幼儿讲述)

  (四)结束环节结束环节让幼儿知道原来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并提醒幼儿将"这个秘密带到区域里再玩一玩,变出更多不同的颜色",同时作为活动的延伸。

  五、说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变魔术贯穿始终。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实际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在活动中,幼儿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本次活动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最后环节结束的比较混乱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没有具体直观的让幼儿明白哪两种颜色混合变出新的颜色,可以准备操作卡或者ppt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操作,将幼儿说到的颜色展示出来,让幼儿直观的看到颜色混合的变化,作为活动的延伸。其次,在回答问题是,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如在水变色后的提问以及最后环节的提问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多问几名幼儿,也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最后,教师的语速较快,第一环节导入太快,有的提问方式不够简单明了,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

  2. 引导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

  三.活动准备

  空盒子,每组一盆清水,气球,玻璃杯,手帕,塑料袋,吸管,蜡烛等实验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扮演蓝兔,带领幼儿参观精灵城堡。城堡大门紧闭,幼儿必须获得通关密码才能进入城堡。密码是一道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

  抓不住,闻不到,

  你需要,我需要,

  离了它,活不了。(空气)

  幼儿猜出谜语后进入城堡。

  (二)基本部分,引导认识空气。

  1、空气的特点。

  1).今天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蓝兔(老师扮)要送给大家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出示事先准备的一只空盒子)

  不错的2).蓝兔(老师扮)请一个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然后说一说礼物的特点,(眼睛)没有颜色、透明,(鼻子)没有气味,(耳朵)没有声音,(手)摸不到……)请大家来猜一猜,这个盒子里边到底装的是什么礼物?

  3).蓝兔(老师扮)问:“大家能猜测出我的礼物是什么吗?”(在幼儿自由发言后,把盒子打开,里面除了空气没有其它。)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流动的。

  2、找空气,初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空气.

  1).请幼儿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将塑料袋握紧,塑料袋就会鼓起来.(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气球,足球,篮球,游泳圈,蹦床,轮胎.)

  4).在透明玻璃杯中放多半杯水,提供吸管,启发幼儿用吸管吹气,看看有什么现象.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到处都有空气.

  3.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蓝兔:“为什么说空气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呢?大家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1).请闭上自己的嘴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的身体里缺少空气,说明人离不开空气。)

  2).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呢?

  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动植物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3).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幼儿思考:空气还有什么用处?假如没有空气,世界会怎样?(地球上温差会加大,声音不能传播,物质不能燃烧,汽车火车不能开动,飞机不能上天,帆船不能行驶等)

  不错的4).为了不让这些危害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环保教育)

  4.延伸活动:手帕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蓝兔还有一个问题想不通呢,想请大家来帮助解决:

  1).蓝兔拿一玻璃杯,让幼儿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一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斜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5).请幼儿回家继续与父母做这一实验,谁发现了这个秘密就来城堡告诉蓝兔.

  小朋友,今天你们参观了我的精灵城堡,在城堡里我们认识并了解了空气。我们学到了新知识,大家高不高兴?那我们就带着高兴的心情,乘上火车回家吧。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真求知的活动,更应该具有价值导向,人文教育,围绕《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园科学教育渗透幼儿人文科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中国的文明是靠着原始象形文到现代的文字的方式一代代传递着的,而记录文字的方式也是从最开始的沙土,到龟壳,再到竹简,纸来传承文明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四大发明中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更是有效的保存了中华的文明,随时时代的进步,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已经逐步被现代印刷术所替代,但是在甘孜藏区的藏族人民,依然还在用这样特殊的技艺,传递着藏族的文明信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以此为切入点,我开展了大班的人文科学活动《藏族雕版印刷》,根据大班幼儿,好学好问,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的年龄特点,我将为孩子们提供多种材料,让他们通过感知操作,体验到藏族雕版印刷的神奇之处,让他们在活动中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在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传递方式的基础上,使幼儿了解藏族雕版印刷的技艺,以及藏族雕版印刷术对藏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2、运用多种材料,尝试小组体验藏族雕版印刷的神奇之处;

  3、通过动手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操作后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1、幼儿对汉字的字体字形的认识基础

  2、雕刻过程中刻刀的使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文字的演变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和认识。

  物质准备:PPT、藏族雕版印刷视频,吹塑纸,硬纸板,肥皂,石膏板,竹签笔,小刻刀,颜料,刷子,滚筒

  活动过程

  藏族雕版印刷(活动一)

  (一)出示 PPT,引导幼儿欣赏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1、教师出示“鸡”字的象形字,让幼儿观察。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字,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什么时候呢?久到人还只能居住在山洞的时候,那时候叫原始社会,这个字就是原始社会的人发明的文字,请大家根据它的形状,猜猜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这个字代表一个动物。

  2、教师告诉幼儿象形文字

  教师:这个字认作“鸡”,这是原始社会人发明的文字就叫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人们最早产生的文字。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那么我们大家看,这个象形文字最上面的就代表鸡的头,有鸡冠,鸡头,鸡脖子,张开的地方,像鸡的什么呢?鸡的翅膀。

  3、出示繁体字“鸡”

  教师: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种象形文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聪明的中国人就将象形文字演变成了繁体字,繁体字在中国也有很久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鸡”繁体字。

  4、出示简体字“鸡”

  教师出示简体字,幼儿观察

  教师:繁体字的比划还是比较的多,现代的`人们在运用中,就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就产生了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我们的简体汉字。这个就是我们的简体字“鸡”,那么现在我请朋友们来对比一下,繁体字和简体字哪个写起要简单一点,请朋友们用你的手来写一写。

  (二)教师总结:这个就是我们不同时期的文字,有象形字,繁体字,简体字,但是它都表达了一个意思,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字都念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是靠这些文字一代代传递下去的。藏族雕版印刷(活动二)

  (一)活动引入

  教师:今天就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开始一堂有趣活动。

  (二)出示 PPT,初步感知文字的记录方式。

  1、教师出示 PPT,分别是“鸡”的象形文字,繁体字,简体字,复习文字的演变过程。

  教师:我们上次活动已经了解了文字演变,小朋友还记得文字演变的过程都出现了什么文字吗?

  2、教师出示 PPT,引导幼儿观察,边讲解边提问,让幼儿了解文字的记录方式。

  教师:有了我们的文字,人们就要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呀,便于子孙后代了解当时的状况,最开始人是把文字记录在沙土上(出示沙土 PPT),大家想想用沙土记录的方式好不好?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风吹雨淋,很快文字就没有了,就不知道写了什么了)然后人们又发现在乌龟的壳上刻字也可以记录,可是乌龟壳很坚硬,刻字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发现在竹片上记录文字比龟壳上更方便,于是就有了竹简,可是竹简记录的文字多了,一卷一卷的就很厚重,保存运输都不方便,人们就发明了纸,在纸上写字又方便,运输保存也比较容易,所以从古代一直到现在我们都用纸来记录文字,不过后来人们发现用人工抄写的速度很慢,聪明的中国人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成批成批的印刷出我们需要的文字。

  (三)引入藏族雕版印刷探究藏族雕版印刷的技艺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藏族雕版印刷的视频,让幼儿了解它对藏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教师: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人就发明了复印机,复印速度更快了,但是在甘孜藏区的藏族人民,依然还是保存了雕版印刷这个技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特殊的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

  (1)藏族雕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用刀在木板上雕刻出字体。

  (2)工人如何进行雕版印刷?

  先将颜料在木板上刷一遍,然后拿张纸蒙在刷过颜料的木板上,使劲压过一边,然后就把木板上的字印了下来。

  (四)幼儿尝试操作活动

  教师介绍不同的材料,供幼儿自行选择,三个幼儿为一组,仿制藏族雕版印刷。

  教师:请大家看看,老师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大家自己来选择,按照我们刚才看到的步骤,制作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雕版印刷。

  (五)幼儿展示活动

  请幼儿将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

  教师:请朋友们说说你们那组选择的是什么材料?你觉得效果怎么样?

  活动反思

  孩子们的对雕刻的兴趣非常的高昂,也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设定,孩子们虽然对汉字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孩子们还不能对汉字进行翻转,所以孩子们发现有些印刷出来的字体是反的,不标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划下一次进一步的雕版印刷会涉及到这个范围。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观察叶子的特征和叶脉,知道叶子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

  2、认识枯叶和绿叶,学习做科学小实验。

  3、探索茶叶的特点,欣赏茶叶的颜色和形状。

  4、复习6的组合和分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绿叶和枯叶。

  2、小石臼、塑料碟。

  3、图画纸、浆糊。

  4、录音机、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会跳舞的叶子》,激起幼儿学习兴趣。

  (1)合唱歌曲《会跳舞的叶子》

  (2)多可爱的叶子呀!春天到了,你发现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吗?(有的发出了新芽,有的树叶凋落了)

  2、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发现叶子的不同之处

  (1)教师:“上次,我们外出散步时,收集到许多树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叶子都一样吗?请你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样?把你地发现记录到记录卡上。”

  (2)幼儿观察、比较、记录自己地发现。

  (3)幼儿讲述自己地记录,分享经验。(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不一样)

  3、仔细观察,了解叶子的各组成部分

  (1)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发现叶子有这么多地不同,那么,你最喜欢哪片叶子呢?这片叶子有哪几部分组成?(叶脉、叶片、叶柄)

  (2)你喜欢的叶子象什么?

  4、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

  (1)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有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而有的树叶却是枯黄枯黄的,为什么呢?

  (2)幼儿大胆想象,发表意见。

  (3)实验:枯叶不能舂出叶汁来,绿叶则能舂出绿色的汁液来。

  (4)为什么大部分树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叶中的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

  (5)我们散步时发现有的树叶飘荡到了地下,为什么呢?(因为叶子缺乏水分和营养,所以变黄变干了就飘落了下来)飘落下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叶子会慢慢枯死,因为水分都蒸发了)

  5、了解叶子的用途

  (1)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

  (2)幼儿自由谈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小结:可以美化环境、挡风、遮雨、有的树叶可以加工成茶叶、有的可以做菜吃、还可以做树叶贴画来布置环境。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叶子粘贴图画,在展览区内进行展览。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秘密,汉语词汇。拼音:mìmì释义:1、指有所隐蔽,不为人知;2、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3、佛教指隐秘深奥之法。4、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亦指隐蔽不让人知道的事情。出自于《晋书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10-24

科学教案(精选)10-07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精选】科学教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