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5 12:28:4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汇总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感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弄清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正在屋里说话,一头小驴待在驴圈里。这幅图描绘的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非常有意思,你想读这篇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贼、纵”是平舌音,“颠、旋”是前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3)提示:“脊背”的“脊”应读三声,“颠”的读音要注意,是diān,不要读错。

  4.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1)“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走南闯北”。

  5.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语。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喂”“贼”“狼”“抱”。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是上中下结构;“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后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第1、2自然段),经过(第3~18自然段),结果(第19、20自然段)。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

  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读懂起因,感受有趣。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小胖驴、老虎和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小胖驴的图片和相关句子。

  (1)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小胖驴非常诱人)

  (2)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朗读句子,感受小胖驴的诱人,弄清老虎和贼的特点,体会故事的有趣。

  五、课堂小结。

  小胖驴有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多么诱人啊,老虎想小胖驴的肉肯定很好吃,贼想小胖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么,老虎和贼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回忆故事的起因。

  板书:小胖驴老虎贼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故事的起因,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准备。

  二、细读经过,感受有趣。

  1.默读课文第3~18自然段。

  2.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体会,学生读勾画出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写老虎和贼来偷小胖驴的句子最有意思,一个“抓”字和一个“挖”字写出了老虎和贼的急切心情。

  (2)老公公和老婆婆说话的时机真巧,正当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的时候,他们说话了,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老婆婆说的话真有意思,先说什么都不怕,再说就怕漏,让老虎和贼摸不着头脑,都以为“漏”比自己厉害,所以害怕起来。

  (4)描写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形象。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然后把这两句话改为陈述句,理解“莫非”的意思,体会老虎和贼的心情。

  ①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②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5)描写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到虎背上的句子很有意思,真是不巧不成书。

  板书:骑虎

  (6)描写老虎往外跑的句子真形象,有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7)老虎驮着贼跑得真快呀,“筋都快断了”“贼骨头架都快散了”,真是速度惊人,使尽了平生的气力。板书:驮贼

  (8)描写老虎和贼逃跑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有意思。

  ①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②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③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这几句话写出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谁都以为对方就是“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二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9)描写老虎和贼把对方甩掉的句子真具体。出示歪脖老树图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0)读了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跟前相遇的情景,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1)老虎和贼都被吓得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吓昏了过去,真可笑啊!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读课文第18自然段。板书:滚下山坡昏了过去

  4.自由读课文第3~18自然段,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5.小结:一个“漏”字,把走南闯北的贼吓得腿脚发软,把翻山越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他们使尽平生气力逃跑,想方设法甩掉“漏”,最后竟然让“漏”吓得昏了过去,这“漏”的本领真大啊!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故事里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性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在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感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品读结果,感受有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果。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了,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4.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老虎和贼的狼狈、小胖驴的悠闲,理解“漏”的真正含义,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四、回顾总结,感受有趣。

  1.借助课后第三题,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道听途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应该盲目采取行动)

语文教案 篇2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明确作者的观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

  3.思考本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明确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学习证明观点的方法。

  3.培养思辨能力,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评价任务:

  1.速读全文,概括作者观点。

  2.自主学习,明确并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克隆人。

  3.细读课文,做小小辩论家。

  4.分析、理解文中语言和口头表达的不同。

  5.比较探究议论和记叙等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个神通,就是拔掉身上的毫毛就可以变出无数个孙悟空的离奇故事想必大家都一定还记得,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类已经不是梦想。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邱仁宗先生的《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速读课文,明确观点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标画出作者观点,同时展示预习所得。)

  1.从课文题目来看,你得到哪些信息?你认为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什么?

  从课文题目来看,本文谈论的是关于(1)克隆技术(2)伦理问题。论述的重点其实就是关于克隆人的伦理问题。这是本文的论题,不是观点。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什么是克隆人?能不能克隆出和供体完全相同的人?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生命体,还是一个具有独特心理、社会性的人。“克隆人”:具有与他或她的父本或母本相同的基因组;还具有其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

  在现有技术下无法克隆出和供体完全相同的人,关键在于父本或母本的生长环境无法复制。

  3.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不要克隆人。)

  4.“伦理”是什么意思?

  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三、细读课文,争做最佳辩手。

  (朗读课文“有什么理由可在伦理上为克隆人辩护”部分,为自己的论点从课文中寻找依据。同桌间分配正方、反方,学生随手圈点标画,找到自己观点的依据,为辩论做准备。)

  正方观点:不要“克隆”人。

  反方观点: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克隆”人。

  反方观点的依据:(1)是不育者的唯一偏好的选择;(2)可以避免遗传病;(3)为了科学研究;(4)为病人提供器官,将来用作移植;(5)为了“优生”;(6)克隆同性恋者,发展同性社区;(7)进行星际航行。

  正方观点的依据:(1)成功率低;会在克隆过程中产生严重缺陷的克隆人;需要大量经费,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2)成功率低;会在克隆过程中产生严重缺陷的克隆人;需要大量经费,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会产生严重后果。(3)克隆人也是人,长大后不愿意当做被研究者怎么办?(4)克隆人也是人,长大后不愿意提供器官,怎么办?(5)克隆什么样的人才算“优生”不好界定;克隆的人会使意识形态的、宗教的、民族的争斗加剧,世界会更加得不到安宁。(6)用同性恋者的体细胞克隆出来的不一定是个同性恋者。(7)克隆人不愿意作星际航行,要回到地球去,怎么办?

  小结:本部分内容分别从反面和正面加以论证,客观上让读者了解所谓的克隆人的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从伦理上讲,“克隆人也是人”克隆人应享有“人”的权利。PPT投影介绍:议论文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在同一个论证过程中,立论和驳论乃是一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好的辩论者不仅能够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有力有理的反击,还要使自己的表达更加严密。在刚才大家的口头辩论中也运用了作者所提供的材料,那么,是大家的表达好呢?还是作者的表达好?

  (引导学生品味本文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比如:“是不育者的唯一偏好的选择”“唯一”是指只有这一种选择,排除了解决不育问题的其他方法,表达准确。)

  四、再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默读课文“克隆人的反论证”部分内容,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小组内无法解决的,教师引导、解疑。)

  1.作者首先指出了反对克隆人的理由中,有些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有些理由不是根本性的,其中,不能成立的理由是什么?不是根本性的理由有哪些?

  不能成立的理由是:⑴以宗教理由反对克隆人 ⑵以生命的奥秘是神圣的,人类不应干预为理由。不是根本性的理由是:⑴克隆人会导致人类基因库的单一性,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的前途不利。⑵克隆人会破坏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⑶克隆人的法律地位难以确定

  2.作者在提出反对克隆人的论证之前,为什么要列举不成立或不是根本性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进行反驳呢?本部分内容是多余的吗?

  作者首先对赞同克隆人的各种理由进行逐一批驳,再列举五条不成立或不是根本性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指出这些理由不科学,不严密,不成立,就把推理中的各种漏洞堵上了,自然得出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这使文章的推理显得更全面,更严密。这样不多余。

  3.“滑坡论证。即使克隆人的一些理由本身可以成立(例如解决不育、防止显性遗传病),一旦迈出克隆人的第一步,后面就很难阻挡。因此,必须在开始就刹车。”这段话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滑坡”、“刹车”的含义是什么?

  (常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比喻论证 ;一旦迈出克隆人的第一步,后面就很难阻挡 ;停止克隆人。

  4.本文还出现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论证方法,积累议论文文学常识。)

  作业设计:

  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纪念日,你认为在新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1.本文的难点在于本文比较特殊的文体。很多资料上都把本文当做议论文来教学,个人认为,这篇文字应该是具有议论性质的科普短文。难点一在于议论的文体八年级的学生接触的很少,这就需要较多的时间(不论是课前预习的,还是课堂上的)来理解;难点二在于本文科普知识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有很多生物学上的专业词语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碍,需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己的预习来扫除。

  2.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的,有益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由于本篇课文的内容较长,在时间的把握上需要有较高的效率,对学生的预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前三个环节能够在课堂上很好地解决,第四个环节由于时间原因,当做课堂的检测,效果也不错。

  3.这篇科普性质的议论文没有按照常规的议论文的教学方式(先介绍文体知识,再进行论证方法的讲解)进行,而是努力实现将生字词、论证方法在理解内容,了解作者观点的过程中随文而教。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简说

  “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教学本课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二、学习目标

  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首先检查预习,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一)识字写字

  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联系实际识字:雾、霜、朝霞。

  2.在积累词语中识字:夕(阳)、(蝴)蝶、(蜜)蜂、(山清水)秀、(万)紫(千红)、碧(树红花)。

  3.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木—李,木—杨,禾—秀。

  4.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巩固识字。

  5.引导学生注意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千、杨、蜂、霜、朝、紫。

  6.用“秀、语”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7.写字指导。

  本课写字指导的重点可以放在上下结构的字上。三个上下结构的字中,“秀、香”二字都有禾字头,可以进行重点指导:(1)“禾”字应该写得扁一些;(2)上撇是平撇,不能写成斜撇;(3)竖要写短,给下面的“乃、日”留下空间;(4)撇、捺要尽量伸展。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一遍后再交换。

  4.学生可分三个大组拍手赛读,优胜组集体表演读。

  5.小组合作学习:我会读,我能对。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想一想: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可以与哪些词语相对?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是相对的?比如,朝阳对晚霞,山清对水秀。

  (三)实践活动

  找朋友:学生各选一个词语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张纸举在自己胸前,然后找到能与自己相对的词语,比比谁找到的朋友多。第一次没找到朋友的学生,可重新选择一个词语,再找朋友,直到找到朋友为止。在找朋友的过程中,提倡互相帮助。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朗读导入

  1.教师范读导语,引起学生对本组教材的.兴趣。

  2.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二)读中识字

  引导学生逐段朗读,在读中体会意思,在读中引出生字,并结合对子中相对的词语学习生字。

  (三)归类突破

  1.有雨字头的:雾、霜、霞。

  2.有虫字旁的:蝶、蜂。

  (四)在活动中巩固识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巩固识字。

  2.用熟字“加一加”巩固生字:木—李,木—杨,禾—秀。

  3.找朋友:学生各选一个词语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张纸举在自己胸前,然后找到能与自己相对的词语,比比谁找到的朋友多。

  (五)在读中巩固

  1.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一遍后再交换读。

  2.学生可分三个大组拍手赛读,优胜组集体表演读。

  (六)在积累词语中巩固

  1.口头组词语。

  朝()蜂()杨()

  夕()蝶()李()

  2.我会读。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想一想: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可以与哪些词语相对?

  (七)在写中巩固

  要求写的六个字中,有三个是本课生字,要注意指导学生在写字时复习巩固生字。

  (八)扩展练习

  小组合作学习:我能对。分小组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对对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的多。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1—4),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第二段(5—6),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第三段(7),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本课6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1—4)小节,即“飞向月球”部分,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字词的预习情况利用早读等时间解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前阶段,我国宇航事业中取得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

  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二、络查找加深体验

  1.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精彩的络世界,找到杨利伟叔叔,去揭开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中的奥妙吧!你还可以约上好朋友一起查找!

  2.学生用“ɡooɡle、百度”搜索器,输入“杨利伟太空之旅视频”观看上的自拍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

  3.络中的太空之旅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习课文彰显个性

  1.教师: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出示课文)读到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课文,感悟语言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四、课外拓展解决疑问

  1.教师:除了课文的信息,你还想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哪些情况?

  2.学生提出问题,找到与自己有同样疑问的同学一起上查找资料,进行。

  3.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与答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飞向月球

  知道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他们……

  2.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消息,我们有机会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愿意的同学请举手。

  3.那么,我们进行一个简短的入队仪式,全体起立,“欢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我们鼓掌表示通过”。——请坐下。

  4.现在就有一个飞行任务交,跟着课文中的三名宇航员一起——飞向月球(生读课题)。临行前,老师有个小小的愿望,你们能否把旅行中有趣的经历认真地记录下来,带回地球,跟我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5.那我们准备出发吧,穿上价值三十万美元的宇航服,登上“阿波罗11号”飞船,准备发射,倒计时开始,10、9、8、7、6、5、4、3、2、1升空!(音乐起,学生开始自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有趣的见闻)。

  二、精读体悟

  1.现在,老师已收到部分队员发回的信号,请求飞回地球。

  2.很高兴,大家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不知道你们带回了什么有趣的.见闻,能否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交流:(说到哪儿讲到哪儿,但建议作适当引导,避免先讲第六自然段后面的文章)

  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

  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2.通过朗读表达你的体会。

  3.那么,当你刚抬脚,就跳起三、四米高,你心里害不害怕?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4.还有哪些宇航员也认为这很有趣的,请你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们的体会。

  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2.在空中睡觉你感觉如何呢?(轻飘飘的,自由自在)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3.谁还愿意来轻飘飘一回的?

  4.指导朗读

  5.交流出示:“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在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漂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6.请你通过朗读来感受吃饭的特别。

  7.指导朗读:个读——小组读——齐读

  学习第六自然段(提前要求阅读飞向月球助读第141—143页)

  1.交流出示:“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2.当你登上月球时看到高山耸立,巨石嶙峋时,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4.“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5.抓住三个“有时”来指导朗读。

  6.“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7.景色的确太美了,棕黄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在月球上看地球真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百看不厌。来,你来读好它,感受一下它的美。

  8.美吗?谁再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景。

  师:我们都觉得这次旅行非常有趣,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景色,那么大家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在干什么呢?

  1.“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开关,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A.你亲眼目睹了他们工作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老师听了也非常的佩服,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一赞他们吗?

  C.指名读

  D.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几位工作认真的宇航员。

  2.“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等月舱的扶梯下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指好“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再指好句子。

  3.“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壤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A.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接读课文至结束

  B.大家查找过资料,具体是哪种元素呢?

  (铝、钙、碳、硅、钛、镁、钾等66种元素)

  C.这些元素就是我们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资源将会被充分利用起来,月球也将成为我们人类另一个家园。

  三、拓展

  1.各位见习宇航员,请问我们现在能否到月球上居住?能说说原因吗?

  2.那你想为月球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做些什么?

  3.除了66种元素,你还有本课相关的哪些资料推荐共享?

  4.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5.听了大家的设想,老师信心倍增,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能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一起努力吧!

语文教案 篇5

  语文园地二-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认字。

  2. 知道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

  3. 巩固以前学习的字词,会背诗歌鞋。

  4. 口语交际,懂得从小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第1课时

  一、 学习我的发现

  发现一:

  1、师板书漂、飘,你们发现了什么?

  2、随机教学票----火车票

  3、师板书完、园,你们发现了什么?

  4、随机教学元旦-----元旦

  识字方法一:

  熟字去偏旁

  发现二:

  1、师板书 直---植,你们发现了什么?

  2、师:我如果给他加上单人旁就是----(值)

  3、随机教学值----值日生

  4、师板书扁,加上什么偏旁呢?

  5、教学篇、遍,词 一篇小说、漫山遍野

  识字方法二:

  熟字加偏旁

  二、 读读想想

  1. 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

  2. 告诉学生: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不同。

  3. 举例 楼老师 楼梯

  4、齐读

  三、 日积月累

  1. 自由读词语。

  2. 小组合作读,请小组长检测。

  3. 师加几个词语。

  4. 挑自己最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四、读读背背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关于鞋的故事。

  1. 自由读,启发学生想象:大大小小的鞋之间会说些什么?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2课时

  一、故事导入:

  1. 师讲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很想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事,可是爸爸妈妈总是说他太小做不好,不让他做。那么,他该怎么办呢?请你帮他出出主意。

  2. 每个小朋友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

  3. 小组合作,交流,派代表汇报。

  4. 你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事吗?做了哪些事?(懂得从小都要热爱劳动,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展示台

  1. 你在看电视时认识了哪些字?

  2. 从今天起,准备一个小本子,把从电视上认识的字收集在本子上。期末评一评,谁认识的字最多。

  三、作业

  A:读背鞋

  B:做一份识字小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二-教学实录,语文园地二-教案,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精选]语文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