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3 10:04:39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个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⑵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交流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五、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六、延伸拓展

  1、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2、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3、延伸拓展:

  ⑴ 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⑵ 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⑶ 教师小结。

  七、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课后记】

  本文充满了童趣,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复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⑵了解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手法⑶阅读成语故事⑷写写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扎实学生语文的.基本功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语海拾贝部分

  2.阅读两首古诗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卡片

  2.大家读一读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金钥匙的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又拿到一把怎样的金钥匙

  三、成语故事

  1.教师出示成语:胸有成竹

  2.教师讲述:成语的来历

  3.学生自读

  四、教师介绍诗人,学生自读古诗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2.反馈理解诗意

  3.提升体会情感

  4.对比找出异同点五、课堂小结:写作文就像画竹子只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记下来,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写出好文章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收集成语 3.背诵古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 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 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长期待在城市里,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就领着大家走进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访一些朋友吧。我们一起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题目、作者)

  二、 明确目标:(彩屏显示)

  齐读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三、 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彩屏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湛(zhàn)蓝栀(zhī)子

  玄(xuán)奥清澈(chè)禅(chán)心犬吠(fèi)

  憔(qiáo)悴(cuì)树冠(guān)凝(níng)静

  2、 范读:(同时出示问题组)

  由教师或朗读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听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2、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3、 自由朗读:

  带问题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感情。为思考、回答问题做准备。

  4、 默读、思考、讨论、回答:

  第二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讨论归纳:(彩屏显示)

  早晨:(德高望重的)古桥(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雄浑的)瀑布

  大

  (明镜般的)的山泉(小诗般的)溪流

  “我”热爱

  自(玄奥的)悬崖(清纯的)云雀

  然(慈祥的)老柏:月夜

  5、 师小结:

  文中作者将大自然当成亲密的朋友,跟他们互诉心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我”热爱山中“朋友)

  四、 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共同品味精美的语言。以学生的品味为主,教师贵在引导。(主要从词、句的写法,及其表达的感情等角度引导)。以四人小组共同品味精美片段为例,让学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再由学生自主寻美、品美,达到学以致用,最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一)、共同品美:(四人小组研读第四自然段)

  1、 出示问题组:(彩屏显示)

  1、 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景?

  2、 你认为哪些语句写的美?说说你的理由。

  (可以从写法、作用、及表达感情等角度体会)

  3、你能运用想象,描绘一下这富有诗意的画面吗?

  2、齐读:带着问题齐读第四自然段。

  3、小组讨论、回答:

  师引导归纳:(彩屏显示)

  树——打手势(迎风招展)拟亲切

  大鸟——唤名字(鸣叫、嬉戏)人——生动

  自露珠——交换眼神(晶莹剔透)化形象

  和然

  谐脚——根须想童真童趣

  头发——树冠——

  美“我”手——树枝象浪漫色彩

  思想——树汁

  4、想象描绘: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自由描绘,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描绘的内容:(彩屏显示)

  教师描绘:我走进宁静而神秘的树林,被那优美的.景色深深的吸引:那青翠的树枝迎风招展,探出头来,像是在跟我招手;树上美丽而又顽皮的鸟儿们在欢快的鸣叫、嬉戏,像是在叫着我的名字,欢迎我的到来;一缕阳光透过树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那露珠更显得晶莹剔透,像是在跟我调皮的挤眉弄眼,跟我交换眼神。他们不把我当外人,我能见外吗?我闭上眼,觉得我被他们同化了,不自觉的变成了一株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5、美读比赛:一男一女两同学进行朗读比赛(第四段),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二)、自主寻美、品美:

  师提问:

  1、文中还有哪些景写的美?你认为其中哪些语句写的美?为什么?

  2、这些语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能否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1、 学生自由发言并朗读:

  2、 师小结:(总结写作特点)

  文章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我们就不一一品味了。其实真篇文章都写得很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五、 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问题组:

  (彩屏显示)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1、 学生自由发言:

  2、 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 布置作业:

  1、 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者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2、 研究性学习:写一份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调查报告。

  (以你所在的城市或生活小区为调查对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向小朋友提出这个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汉字娃娃打打招呼。

  2、认读生字

  3、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读后交流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3)指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3、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

  (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2)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刚才大家都争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哪个词语?议论纷纷。

  (3)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引读第三段

  (1)玛利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因此,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课文里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吧!理解“满腹疑惑”

  (2)妈妈怎么说?

  5、玛利亚动手实验,发现了什么?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有关的句子。

  6、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做做这个实验。

  (1)演示实验。理解“水漫出来了”

  (2)这样的结果是玛利亚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她感到又奇怪又生气,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句子:哎呀,水漫出来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3)玛利亚这么生气,是为什么呢?

  7、第二天,玛利亚找到那位科学家,质问他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他们,科学家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科学家说的话。

  8、玛利亚听了,高兴地说“哦,我明白了!”玛利亚明白了什么?指导读第七自然段,读出高兴。

  三、总结拓展

  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类似的事吗?讲一讲。

  四、作业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先说在请完成书上的最后一题。

  板书设计:

  不迷信

  25

  科学家的问题

  动手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黄牛

  牧童歌振林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字14个,“整、恼、就、庄、稼、蜜、蜂、姐、得、报、帮、助、虫、丛”,继续练习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学写“助”字,能按笔顺写字,写得正确、端正。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如何有礼貌地问别人。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习用想象、角色再现、表演读等方法读懂童话故事。

  2、学习用语言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积累 “整天、苦恼、帮助、庄稼、花丛、蜜蜂、姐姐、报时”等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感悟“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愿意帮助别人。

  教学重点:

  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生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在读中初步感悟“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的情感,愿意帮助别人。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头饰、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进童话

  1、出示小公鸡形象,与小公鸡打招呼

  2、板书课题,生跟着书空

  3、读课题

  二、初读童话,自主识字

  1、用多种识字方法自读课文

  2、集中识字

  3、采用多种方法记字——记字妙妙屋:样 虫 牛

  三、趣学童话,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理解小公鸡为什么苦恼

  2、学习2-4自然段

  ① 指名读,问:小公鸡到哪里去采访?都采访了谁?

  ②读好小公鸡的问句:学习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别人

  ③ 感受动物们的“快乐”

  ④ 教师范读“老牛”“青蛙”“蜜蜂”说的话

  3、分角色朗读

  生读完,师总结评价。

  4、角色拓展,学习表达

  拓展:如果小公鸡在寻找快乐的路上,遇到了蚯蚓、啄木鸟,会怎么采访他们?

  出示句式,生练习说话,师指名反馈。

  5、写字

  ① 出示词语“帮助” 生认读

  ② 交流:“帮”字笔画比较多,要怎么记住它?

  ③ 重点指导写好生字“助”,师适当引入“写字操”和写字注意事项。

  ④ 学生的写字作品评价反馈

  ⑤ 教师总结激励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留下悬念:小公鸡在大家的帮助下,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快乐呢?

  2、课外拓展:① 练习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

  ② 拓展阅读:语文天地里的《好吃的帽子》

  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较成功之处

  1、自主识字,总结方法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帮助学生归纳识字方法,可以拼音、查字表、问别人、听读、编字谜等等多种识字方法,学生在自主识字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学会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

  2、快乐朗读,读中体会

  在教学中,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一过程中逐渐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感悟和发现了“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快乐“的道理。在这一环节,我主要体现以下三点:以读为主,读中探究;以学为主,学中体验;以人为本,关注情感体验。把课堂真正让给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3、联系生活,还原生活

  学文后,我设计了“你有做过什么帮助别人的事情?用快乐说一句话的说话练习”,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后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平日的生活中真正体验助人为乐的好品德,让语文走进生活,还原于生活,在生活中升华。

  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引导学生读的还不够,导致阅读教学环节的“小组表演、师生合作读”等成果展示环节,没有想象中的精彩。如果我能在讨论时,能结合句子、口语交际的学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主旨,必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单调贫乏,不够简练,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等,这样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能再丰富些,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深层次的'内容。需在今后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丰富教学语言,提高专业素质。

  3、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关注学生的程度还不够,没能及时捕捉学生发言的亮点及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对有些词句的理解和朗读的训练不够到位,致使课堂上有些环节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感受颇多。虽然这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但到教学实践上,还是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精选]语文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