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5 09:34:32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合)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2.能正确读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4个新偏旁。

  3.看图读文理解6个词语意思。

  4.能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音节卡片,图片,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猴子、小兔、松鼠、公鸡、孔雀、鸭子。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二)看图读文,理解6个词语:公鸡、鸭子、长、尾巴、一把、的。

  (三)能独立认读音节。朗读短文,学习问话的读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二)学习句子、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读汉字卡片:八 鸟 爸 白 好 看 子

  2.读带调韵母卡片:

  u0 7i 2n g3n $u #ng u@ u8 3o

  (二)指导看图。

  1.今天我们要通过学词学句,知道6种动物尾巴有什么特点。谁知道是哪6种动物?看图按顺序说一说。(猴子、兔子、松鼠、公鸡、孔雀、鸭子)

  2.仔细看图,看看每个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三)看图读文。

  自己读短文,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读准字音。

  3.自己再读短文,要读正确。

  4.教师范读问句。先认识问句,问句是指出问题的句子,在句尾用“?”问号,跟老师说三遍“问号”。再指导问句的读法,读问句时语气要上扬,(示范)读答句时语气要平缓,肯定。(示范)

  5.自己练读,同桌读。

  (四)看图学词学句。

  1.看“猴子图”,读句子,理解句义。学习“尾巴”、“长”两个词语。

  (1)谁能找到和猴子里有联系的一个问句和一个答句,读一读。(学生读一对问答句)

  (2)谁知道都什么动物有尾巴?(板书:尾巴)

  (3)猴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长)“长”和什么词的意思是相反的?(短)长是指一个物体的长度比较长说的。这里的长是说猴子的尾巴比别的动物尾巴长。(板书:长)

  (4)指导朗读句子。找两个同学,一人读问句,一人读答句。(同桌互相练习)

  2.看“兔子图”,学习读句子,理解句义。

  (1)看图找有联系的问、答句读一读。

  (2)兔子尾巴的特点是什么?长得什么样?

  (3)练习读句子。(同上)

  3.看“松鼠图”,读句子,理解句义,学会词语“一把”。

  (1)看图,自己练读有关的句子。

  (2)看图说说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松鼠的尾巴毛茸茸的很蓬松,经常翘到身子后边)

  (3)读读问句。问:“好像”是什么意思?生答后师述:“好像”在这句里是打比方的意思,是说松鼠的尾巴和打开的伞有相似的地方。不是说这两样东西一模一样。

  (4)这句话中的“一把”是什么意思?

  师述:“一把”在这里是表示数量的词语。(板书:一把)

  (5)指名让两个学生读这一组问答句。

  (6)学习练习朗读。(自练、互练)

  4.朗读第6句话。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看“公鸡图”,读句子,理解句义,学习词语“公鸡”。(方法同前)板书:公鸡。

  6.看“鸭子图”,读句子,理解句义,学习词语“鸭子”。(板书:鸭子)(略)

  7.看“孔雀图”,读句子,理解句义。

  8.读后6句话。

  (五)朗读短文,总结课文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6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哪些动物是从长度(形状、外观)介绍的?(几个问题分别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4个新偏旁: (八字头)、鸟(鸟字旁)、扌(提手旁)、白(白字旁)。

  (二)学会7个生字:公、鸡、鸭、长、巴、把、的。

  (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读词语卡片:公鸡鸭子 长尾巴 一把的

  2.指名读短文。

  (二)认识4个新偏旁。

  1. (八字头)。(随教师读三遍)

  2.鸟:鸟字旁。(同上)

  3.扌:提手旁,笔顺是一 扌,一共3笔。(随教师读三遍)

  4.白:白字旁。(同上)

  (三)学会7个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基本笔画。

  1.公,拼读音节g#ng,读词语:公鸡。

  (1)识记方法,启发学生自学,说方法。①偏旁加笔画。上面八字头,下面第一笔撇折( ),第二笔点()。②数笔画:一笔撇( ),二笔捺( ),三笔撇折( ),四笔点(公)。

  (2)书空练习。(①拼读音节,②字形结构,③偏旁,④笔顺笔画,⑤一共几笔,⑥本课词语)按上面6点进行书空练习。

  如公:g#ng,上下结构,八字头,一笔撇,二笔捺,三笔撇折,四笔点。一共4笔。公鸡的“公”。

  (3)口头组词语:公鸡公共公物公开

  2.鸡,拼读音节j9,读词语:公鸡。

  (1)识记方法:偏旁加笔画。

  左右结构,左边2笔,一笔横撇( ),二笔长点( ),右边是鸟字旁。

  (2)书空练习。(同“公”)

  (3)这篇短文介绍了公鸡的什么特点?(尾巴弯)读读有关的句子,指名读。

  3.鸭,拼读音节y1,读词语:鸭子。

  (1)识记方法,偏旁的笔画。

  ①偏旁加笔画。左右结构,左边第一笔是竖(丨),二笔横折( ),三笔横( ),四笔横(曰),五笔竖(甲),右边加鸟字旁。

  ②偏旁加旧字改笔画。左右结构,左边把“田”字的第四笔竖,改为第五笔下面出尾。右边是鸟字旁。

  ③偏旁加旧字添笔画。左右结构,左边把“曰”字加一竖(甲),右边是鸟字旁。

  学生自学后,可能说出几种方法,让大家评议哪种方法简便,容易记。

  (2)书空练习。(同“公”)

  (3)短文里介绍了鸭子尾巴的什么?(形状)请两位同学读读有关的问答句。

  4.长,拼读音节ch2ng。

  (1)识记方法:按笔顺笔画记字形(数笔画)。

  (2)教师边板书边口述指导笔顺,一笔斜撇( ),二笔长横( ),三笔竖钩( ),四笔捺(长)。

  (3)教师带学生书空。

  (4)和“长”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

  (5)短文里介绍谁的尾巴长?请两位同学读读有关的问答句。

  5.巴,拼读音节b1,与爸b4的读音区分开来。读词语:尾巴w7i b1,“巴”在词尾读轻声。

  6.把,拼读音节b3。区分开与爸b4、巴b1的`读音。读词语:一把。

  (1)识记字形方法:偏旁加熟字。左右结构,左边提手旁,右边尾巴的“巴”字。(让学生自学)

  (2)书空练习。(同“公”)

  (3)“一把”在句子表示什么意思?

  (4)找两位学生读读有关的问答句。

  (5)教师介绍,“把”字除了组成“一把”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外,还可以组成“把守”:把守大门;“车把”:自行车的车把;“把手”:门把,锅把。

  7.的,拼读音节de,读词语:谁的。

  (1)识记方法:偏旁加笔画。左右结构,左边白字旁,右边第一笔斜撇( ),二笔横折钩(勹),三笔点(勺),共8笔。

  启发学生自学。

  (2)书空练习。(同“公”)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的步骤:第一,看清整体或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找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三,知道每一个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注意记住偏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公”、“巴”,让学生自学后,请两个同学到田字格黑板中去写(拿看书),大家评议,教师订正后,学生自己练写。

  3.鸡。

  (1)看清整体位置,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插左。

  (2)教师示范指导。第一笔横撇,从左下格中心点下面起笔,写斜横快到竖中线顿笔写折,撇向左下格中心点左上方,要有尖。第二笔,长点与撇交叉在横中线上,过横中线一点儿与折对齐。第三笔小撇,从竖中线左边离边线三分之一处起笔,撇到上半格中间不到竖中线。第四笔,横折钩,靠竖中线挨撇尖起笔,快到右上格中心点顿笔写折,斜向左下方到横中线挑钩。第五笔,点,点在横折钧中间。第六笔,竖折折钩,接撇头起笔,压竖中线直写过中心点一点儿折笔斜横,压横中线到离边线三分之一处顿笔写折,斜过下半格中间挑钩。第七笔,大横,从左边长点下面起笔过竖中线到竖折折钩里收笔。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

  4.鸭。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插左。

  (2)教师指导:左半边“甲”,中扁日,占左上格,右下角,左边过中心点一点儿,第二笔,横折,折压上竖中线,向下斜竖。第四笔,横,压在横中线上。第五笔竖,写到下半格中间收笔。右边“鸟”字写法与“鸡”相同,只是整体向右移一点儿。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

  5.长。

  (1)整体位置:四边留空相等。

  (2)教师提示:第三笔竖钩靠近竖中线,第二笔大横,斜压横中线,第一笔,撇到横竖交叉点上方一点儿,第四笔捺,从横竖交叉点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6.把。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教师提示:①记住提手旁的写法、位置。提手旁占左半格的中间,第一笔横。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并初步学会辨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征服的。

  教学重点

  了解并初步学会辨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搭乘“阿波罗11号”飞船,代表人类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完成了人类登月的梦想,人类向宇宙太空迈出了第一步,人类还要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进军。茫茫宇宙,无穷奥秘。今天,让我们先来看看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这是一篇说明文。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1、给课文小节标上序号,划出新词,参考注解和词语手册,掌握词义。

  2、宇宙里到底有什么,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3、简单谈谈你对宇宙的认识。(在课文里找依据)

  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

  宇宙是物质的,不断运动着的,丰富多采的,可征服的'。

  三、精读探究

  宇宙是广阔无边,奥秘无穷的,为了介绍清楚它的特点,课文成功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研究课文的精彩片段。

  1、读2—6小节,填写上面表格

  2、这段课文生动准确的介绍了各种恒星的特点,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必须恰当的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引言论、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屏幕上的文字,与课文第四小节有什么不同,找出不同的地方,并说明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朗读课文。

  3、这里有一段关于恒星颜色、温度的影片,请同学们仔细听,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欲望

  同学们,太阳是这许多恒星中的一颗,九大行星围绕着它转,构成了太阳系,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又构成了银河系,宇宙中有千千万万个象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广漠的宇宙有着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影片,也许将来你会成为宇宙专家。

  五、总结

  填上合适的词语:宇宙是

  同学们,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正在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空间,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加入我国的航天事业,为探索宇宙奥秘作出自己的贡献。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了解汉字的发展

  1.学生观察,感受汉字的构图与形体美,了解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发展变化。

  2.除了范字“宫”外,教师可以辅助介绍其他的有趣的汉字的演变:如“马”“休”等。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自读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2.汇报交流:每个词语中前两个词互为反义词。

  3.借助词典释难词。

  4.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

  三、名诗名句

  1.自由读一读课本上的名诗名句,你读懂了什么?(它们都与雪有关)

  2.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引导:认识诗中的比喻夸张等手法。

  3.背一背这些诗句。

  4.积累更多的与雪有关的诗句。

  四、写字板

  1.学生发现写字板中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重点留意的笔画。

  2.学生汇报发现所得。

  3.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写字情况。

  五、阅读欣赏:《麻雀》

  1.学生自学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难字词的意思。

  3.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文章通过一个动物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一种普通而超越的情感——对爱的崇敬。

  4.学生再读谈自己对文中麻雀的看法,并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写一写自己最深的感触。

  6.完成词语库的积累。

  7.拓展阅读:《最美的名字——秦沫沫》《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与子》《血色母爱》

  第二课时

  一、提前布置

  1.学生准备:通过各种媒体搜集广告。

  2.教师准备:布置教室环境,营造广告氛围。

  二、读广告

  1.谈话导入。

  2.自由练习读广告。

  明确读广告要注意的几点:

  (1)这则广告推销的是什么产品,这种产品的品牌是什么。

  (2)跟同类产品比较,这种产品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

  (3)这种产品销售的地点或联系电话。

  (4)分辨广告内容是否真实可靠。

  3.小组内读广告。

  4.推选代表在班级读广告。

  (允许同学提问或评价)

  5.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1.从你搜集的广告中任选一个,按照读广告应注意的要点写出来。

  2.鼓励有创意的写法。

  二、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学生习作情况,随时评价,并及时指导学困难学生的习作。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习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习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习作做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本课是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共同讨论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的能力,体现了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关。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时在运用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及词语辨析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

  2、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直奔主题、总体感知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的哪句话与课题的意思相同呢?

  出示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并齐读中心句(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师评价过渡: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呼风唤雨的是谁呢?又是靠什么呼风唤雨的呢?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两个问题告诉我们的?(设问)

  (2)师生对读设问句(师问生答)

  (3)师:那么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告诉大家?

  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的辨析

  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指名读句子,初步理解发现和发明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20世纪人类都取得了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四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回答、出示片段

  (2)为什么说这些发现和发明都是奇迹呢?(学生回答)

  (3)播放科技短片,进一步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科技成就和发明。

  画面播放:(人类登月球、潜入深海、原子核等;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等)

  (4)出示课件:同学们,20世纪的科技发明还远不止这些,老师将同学们搜集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做成了课件,看完后你对发现和发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5)搭配课件词语练习,进一步理解发现和发明(图在上,文字在下)

  指名读短语

  师小结:20世纪出现了如此多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看完以后你对20世纪有一个怎样的评价?(20世纪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A指名读句子,说说“改观”是什么意思?它和“改变”的意思有何不同?

  B齐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过渡: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那么上百万年前的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人类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②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③随即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

  ④以图为背景覆盖文字: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师:想象一下没有()没有()的生活该怎么过呀?

  师:一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师过渡: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够拥有神奇魔力,那么人类是借助什么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的?

  出示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句子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神话西游记)

  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活跃气氛。

  师:可是在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真的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出示课件图片:上下对比出图片(千里眼——天文望远镜、顺风耳———雷达、腾云驾雾——民航飞机)

  师过渡:因为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足以令我们惊叹,用文中的一句经典的古诗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

  屏幕出示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声朗读

  A理解诗句

  B师范读:听老师读,同学们仔细品味,同学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

  师过渡: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最后一段

  师过渡: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屏幕出示句子: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1)指名读句子

  (2)师:1923年,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的这句话到八十年后的20xx年,这句话仍然适用,那么到今天、明天、后天乃至将来这句话是否依然适用?

  此时,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来感受并畅想21世纪的美好明天吧!

  课件:播放科技短片(卫星探测月球、太空出舱)

  (3)小组合作说话练习:看了短片后,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美景吧!(可以是异想天开)

  (4)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真会想象,相信,在你们刻苦的努力下,这些想象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坚信,21世纪更将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也更将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短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上课伊始,播放画面,教师随画面内容,一方面将学生引入文本,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想了解科技创造发明的兴趣。

  2、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课件出示中心句,初步理解“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指导精读、积淀感悟的环节中,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辨析,进一步区分“发明和发现”、“改变和改观”两组近义词的意思和用法。

  4、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课件中的发现和发明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播放科技短片,配乐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进一步理解、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媒体的使用,使20世纪的高科技发明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像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画面给了学生很直观的视觉感受。

  5、在学习第四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运用课件进行排比句的品析及朗读指导,运用课前搜集到的《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图片与20世纪的天文望远镜、雷达等现代科技的发明及发现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图片的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切地体会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6、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在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科技短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媒体的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运用多种媒体与语文课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媒体的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积淀感悟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随机指导朗读,突破了难点,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精选]语文教案10-15

语文指导教案11-08

(经典)语文教案09-24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经典】09-26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