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5 12:51:4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汇编8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

  (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

  (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3)学生辨别课本P99页,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

  (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演示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竹竿游戏)。课本P100小游戏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教师强调: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

  (2)探究题: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

  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

  (3)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一)内容简介

  有一块奇怪的肥皂,小猪拿去洗澡。嗨,先吹泡泡,泡泡越吹越大了。而且泡泡不会破掉,大家都来洗澡了。洗完澡,小猪变干净了;洗完澡,小熊变干净了;洗完澡,小兔变干净了。哈,奇怪的肥皂。

  (二)主题分析 《肥皂泡泡》以小动物们洗澡为线索讲述故事。“洗澡”这一活动深受幼儿的喜欢,幼儿听着简单的故事,进一步理解了肥皂的用处。同时,故事激发了幼儿喜欢洗澡的愿望,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情节分析 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简单、重复,非常适合小班孩子阅读。在小猪洗澡的过程中,孩子竟然欣喜地发现:原来洗澡也有如此多的乐趣,不禁也萌发了洗澡的愿望。没想到,小

  兔子和小熊也有这样的愿望,正好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在和同伴一起洗澡的过程中,它们体验、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

  (四)图画分析 画面中色彩鲜艳的各色泡泡,大大小小地飘浮在空中。美丽的画面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区分大小,帮助孩子了解物体有大小之分;感知色彩的奇妙,了解两种色彩混合在一起会发生的变化;感知光和作用,帮助孩子思考,水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多姿多彩的颜色,从而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五)角色分析 封面上围着浴巾的胖小猪一下子映入了孩子的眼帘,“哦,原来小猪洗完澡了。”这只小猪可爱、爱干净又有些调皮,在洗澡的时候和泡泡做起了游戏,这正是每个孩子所喜爱和向往的。所以,小猪的角色与孩子的距离是如此接近。

  小猪、小熊和小兔一起洗澡,大家都来吹泡泡。这些小动物俨然是孩子们的化身,孩子们和故事角色一起玩耍在“吹泡泡”的游戏中,泡泡越吹越大,快乐也越来越多!

  (六)语言分析 语言简单,重复的语句“洗完澡,小猪变干净”、“洗完澡,小熊变干净”,便于幼儿记忆。

  后缀词的运用,能加深幼儿对关键词的`掌握。如“有一块奇怪的肥皂,肥皂。小猪拿去洗澡,洗澡……”读完故事,幼儿在无意记忆中加深了对“肥皂、洗澡、泡泡、大小、破

  掉、干净”等词汇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后缀词的运用也增强了故事的韵律节奏,使故事中的语言具有一定的韵律美。

  故事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交替出现(肥皂、洗澡、泡泡、干净……),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书中简单重复的句型“洗完澡,××变干净,干净”能激发幼儿的想象。还有谁洗完澡也会变干净呢?由此打开了他们想象的闸门:小狗、小猪……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洗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阅读图画书《肥皂泡泡》,看看、说说小动物们洗澡的事情,知道洗澡会让人觉得舒服。幼儿通过交流生活中自己洗澡的经验,在律动的过程

  中进一步掌握洗澡的方法、体验洗澡的快乐。鼓励幼儿喜欢洗澡、尝试自己洗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活动目标 (1)阅读图画书,愿意讲述小动物洗澡的趣事。

  (2)知道洗澡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干净,体验洗澡带来的乐趣

  3、活动准备 故事《肥皂泡泡》、PPT课件

  音乐《我爱洗澡》

  粗细不同的吸管若干、盛有肥皂水的容器若干

  4、活动过程 (1)观察封面,引出故事

  一小猪在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小猪会用什么洗澡呢?

  一你们会自己洗澡吗?洗澡要洗哪些地方?

  一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模仿小猪洗澡。

  (2)观察画面,理解故事

  ①观察第1页:

  一小猪会用肥皂干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小猪身上的浴巾。)

  一你家的肥皂是什么样的?你经常用肥皂做什么?

  ②观察第2页:

  一小猪在用肥皂干什么?几个泡泡?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的泡泡,练习数数,并比较泡泡的大小、颜色。)

  ⑧游戏:吹泡泡。

  一这样的泡泡你喜欢吗?看看你能吹出怎样的泡泡。

  (提供粗细不同的吸管、瓶装的肥皂水,幼儿找空处玩“吹泡泡”。)

  ④观察第5页:

  一洗完澡,小猪变得怎样了?

  一小猪还会请谁来洗澡呢?

  ⑤观察动物的局部特征,猜猜小猪的朋友是谁。

  (观察小熊的鼻子、小兔的耳朵。)

  ⑥观察第6页、第7页:

  一洗完澡,小熊变得怎样了?

  一洗完澡,小兔变得怎样了?

  小结:洗澡会让自己和朋友的身体变得干净又舒服,洗澡真快乐。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感受了洗澡的乐趣,并交流了自己洗澡的经验。但生活中,能产生“肥皂泡泡”的趣事还有许多。此次活动依然从孩子们喜爱的“肥皂泡泡”入手,引发他们对这些事物的关注,提升相关的生活经验。并且引导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色彩,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肥皂泡泡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

  (2)交流关于各种洗涤用品的生活经验,知道它们的作用。

  3、活动准备

  图画书《肥皂泡泡》、PPT课件

  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香皂、洗衣皂、肥皂纸、洗衣粉、沐浴露、洗发水、洗洁精、

  洗手液……)

  若干盆水

  纸、油画棒、瓶盖、棉签、颜料等

  4、活动过程(1)集体阅读,回忆故事情节

  ①出示图画书,回忆故事的名字。

  一还记得故事里有哪些动物朋友在洗澡吗?

  ②集体阅读图画书,幼儿模仿简单的故事语言。

  一洗完澡,小猪变干净了。洗完澡,小兔变干净了。洗完澡,小熊变干净了。

  (2)交流经验,了解洗涤用品的作用

  一除了肥皂,还有哪些东西用了也会有泡泡呢?

  ~(出示各种洗涤用品,交流相关经验。)这里有哪样东西也会洗出泡泡呢?

  一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它们都可以让东西变干净,但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一小朋友可以用这些洗涤用品洗些什么?你用过哪些东西?

  小结:有这么多宝贝也可以洗出泡泡,泡泡把脏东西都带走了,所有的东西都变干

  净了。

  (3)观察泡泡,说说泡泡的样子

  一(提供洗手液、沐浴露、香皂、纸皂等不会伤害皮肤的洗涤用品。)找样东西,

  搓出泡泡,看看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大小、形状、颜色……)

  一你用什么东西搓出泡泡的?

  一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如:很多泡泡挤在一起,像葡萄;圆圆的;透明

  的……)

  一找找泡泡上有哪些颜色?看一看,洗完的东西变得怎样了?

  一想办法让你的泡泡变大。

  小结:香香的肥皂、香香的洗手液又好玩、又有用。

  (4)选择喜欢的工具画泡泡

  一把你刚才看到的美丽的泡泡画在纸上。

  一要有大泡泡也要有小泡泡,它们是一家人紧紧地挤在一起。

  一交流:泡泡的颜色可漂亮啦,你的泡泡有哪些颜色?

  (三)活动拓展 1.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幼儿养成每天洗澡的习惯,能尝试自己洗澡。

  2.盥洗室中提供各种不同的洗手用品,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幼儿是否有独立洗澡、洗小衣物等良好习惯。

  (四)阅读区的活动 1.提供图画书《肥皂泡泡》和指偶(各种小动物),供幼儿表演故事。

  2.美丽的泡泡:

  (1)材料:大小不同的圆形瓶盖、棉签、自制圆形印章、油画棒、颜料,小动物吹泡泡的背景图。

  (2)玩法建议:

  ①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画泡泡,并说说自己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泡泡。

  ②用油画棒先画一个小泡泡,再用不同颜色的油画棒画在泡泡的外圈,让泡泡越“吹”越大。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五、展示交流:

  1、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能结合一些自然现象解释老师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吗?(出示问题)能再解释老师送给你们手中的鹅卵石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吗?(生解释)

  2、同学们解释的真棒!(师订正)

  3、那么,我们就把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板书:风化)

  六、拓展创新:

  1、风化不但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对我们的历史文物的破坏也很大。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岗石窟)它们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破损已经很严重。

  2、你们能想出好方法,保护它吗?就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再作解答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了著名石雕物品额度防风化措施。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思路

  本课根据美国FOSS教材进行改编。FOSS教材的研究体系认为,学习者对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素养,学习者头脑中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基于FOSS 教材的中心理念,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中高年级学生对于骨骼虽然具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不连贯的。因此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以学生最常见的拼图游戏作为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拼图的窍门,为后面的学生活动打下基础。接着,教师提出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组成,让学生分组数一数,看看能数出多少,并把可能漏数的`部位写在记录单上。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身体内骨的存在及其位置和大致形状,便于后面拼接骨骼的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

  在新授部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骨骼拼图,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基础上拼接人体骨骼图片,以此展现出学生对骨骼的已有认识和了解。进而,发给学生可以参考的骨骼图片,让学生对自己的拼接图进行修正。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拼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进行修正,加深了学生对于骨骼结构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在学生展示拼接成果过程中,适时地把人体一些重要的骨名称教给他们,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与骨骼有关的科学概念。通过前面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头脑中能够构建出人体骨骼的初步模型,体现了动手做科学的特点。经历了两次骨骼拼图活动,学生头脑中能够大致呈现出骨骼的完整轮廓,以及各个相连接的骨的样子,借助经验记忆能够比较持久地使科学概念留在学生头脑中。经历了两次拼图活动,教师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活动中的不足和优势,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紧接着,以学生拼图为基础,让学生再来数一数刚才没有数清的部位,这样能够发现“数骨”活动中一些漏数的部位,并能够进一步对照图片加深认识。

  最后一个环节作为教学拓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比人与马的骨骼图片,从中发现人与动物骨骼的异同,初步渗透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大教学观。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谈话:谁能用一分钟时间拼好这个动物拼图。思考:怎样让拼图能够比较快的完成。

  2、投影展示人体的骨图片

  提问:我们要完成的拼图游戏中,要拼接的整体是什么?——板书:骨骼(教师讲解骨与骨骼的区别)

  3、分组活动:用手感觉身体的骨,数一数,看看你能数出多少块骨?思考:数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授

  1、学生活动:在不参考任何图片的基础上,根据你对骨骼的认识,试着把骨骼图片拼完整。

  (1)学生第一次拼图活动(限制活动时间9分钟)。

  (2)展示学生拼接成果,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拼图可能存在问题?

  (3)学生活动评价。

  2、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正确的骨骼图片作为参考,参照这张图片修改你们组的拼图。 教师谈话:在修改过程中,认真思考:通过两次拼图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1)学生第二次拼图活动(限时5分钟)。

  (2)学生展示拼接成果,并谈谈自己的发现或体会。

  (3) 学生活动评价。

  3、电脑课件认识人体比较重要的骨名称——头骨(颅骨)、胸骨、肋骨、脊柱、骨盆、上肢骨、下肢骨

  三、综合活动:

  1、根据我们通过学习所掌握的骨骼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再数一数,各组刚才漏数的部位,看看这次能够数出多少块骨?并补充在记录单上。

  2、如果还是不能把骨都数清楚,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数清楚?

  四、拓展延伸(根据教学时间安排调整)

  1、投影 。出示人与马的骨骼图片。思考:人与马的骨骼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通过学生思考、总结得出人与马的骨骼大体分为三大部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3、课堂延伸:为什么人的骨骼和马的骨骼有很多区别?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