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7 08:42:3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选(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优选(9篇)

科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设计

  (1)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机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涉及到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2)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的作用。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书:(略)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1.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科学教案 篇4

  3.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板书设计: 3.1 一天的食物 1、记录一天的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教学后记: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 (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 (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 (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 (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 (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 学生操作;汇报。(3)找找脂肪。 ?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 学生操作;汇报。(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后记: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

  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

  教学准备:

  1、 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 (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 (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1、怎样使营养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 教学后记: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板书设计: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教学后记:

  3.5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3.5 面包发霉了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教学后记: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坏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 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2)小组各一份坏了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讨论:这条小鱼已经坏了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坏的物品? ?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坏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4)汇报上一节课的后续实验记录情况,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 讨论:?小鱼为什么在短时间坏了? ?鱼干为什么能长时间地保持好闻的气味? (5)小结:阅读48页小资料。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5)小结:阅读49页小资料。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板书设计: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1、观察变质的食物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后记:

  3.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袋上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2、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说说你带来了哪些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你从包装袋上了解到什么内容?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2)讨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有哪几类? ?汇报并请学生板书。 ?提问:你从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小组活动:记录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观察比较:你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生产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3)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原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4)如果是同一种食品,你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看了这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推测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猜猜它是什么东西?三、课后拓展 1、各种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板书设计: 3.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教学后记:音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制定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2.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3.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等。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和多媒体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内分别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用30分钟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是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二、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够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能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下课后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中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就要给予表扬。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等方法进行。

  4.鼓励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过程:

  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做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的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光线强弱的周期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时间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3点左右开放;

  牵牛花:黎明4点左右开放;

  野蔷薇:黎明5点左右开放;

  龙葵花:清晨6点左右开放;

  芍药花:清晨7点左右开放;

  莲花: 上午8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10点左右开放;

  马齿苋花:中午12点左右开放;

  万寿菊:下午3点左右开放;

  紫茉莉:下午5点左右开放;

  烟草花:下午6点左右开放;

  剪秋罗花:晚上7点左右开放;

  夜来香花:晚上8点左右开放;

  昙花: 晚上9点左右开放。

科学教案 篇6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3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感悟结合,了解开文迪许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认读生词。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 精读感悟,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主读书,自读自悟。

  2. 小组交流,提出问题。

  3. 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归纳板书]

  4. 细读课文,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1)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考究”、“过时”的理解。

  (2) 简介开文迪许的背景,说说他为什么穿过时的衣服。

  (3) 齐读第三自然段,你们家的客厅和卧室里放的`是什么?开文迪许的家中为何摆满了图书和仪器?

  (4) 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本段中心句。

  (5) 小黑板出示:[他的藏书很多……办理一下手续。]齐读,开文迪许为什么这样做?

  (6)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他的怪?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

  (7) 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二段。

  1. 引读第七自然段。

  2. 自由朗读课文,为什么说开文迪许并不怪?[板书]

  3. 指导朗读。

  四、 总结课文。

  1.你认为开文迪许怪吗?为什么?

  2.教师总结课文,点明中心。

  五、作业。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收集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9-06

(精选)科学教案09-07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科学教案(精选)10-07

(精选)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