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4 09:39:2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语文教案(优秀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 清脆 宛转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搭石道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

  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

  (四)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习的乐趣。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分清层次结构,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

  2.知识教学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类社会越来越现代化,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称之到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毫不为过。由此而来的是生活的快节奏,学习和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一直波及到了儿童,加之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使作父母的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祖孙三代4、2、1的局面,使12只眼睛都盯在了孩子身上,真是走路怕摔着,吃饭怕噎着,干活怕累着,要星星不敢摘月亮,要吃什么跑遍全城也要买来。这种过分保护、溺爱及过早地灌输知识会得到什么结果呢?乐观者说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早熟,将来能更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悲观者则认为豆芽菜式的孩子将来经不起风浪,小皇帝太多了很难凝聚成统一力量,将来谁去当兵,谁去干那些艰苦创业性工作……。对孩子本身来说,是幸福还是……在此不想多发议论,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动物世界的孩子们吧,也许会得到某种启迪。

  (板书)动物游戏之谜

  二、明确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

  三、整体感知

  文章的基本结构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形式:总 分 总

  内容:演习说 自娱说

  动物为什么游戏 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习说 锻炼说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的语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注意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语义上有细微差别。“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自我保护。”“调剂和补偿”表明动物游戏的本质,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单说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全的。“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组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提供”使“游戏”具有施动者的地位,使之超出个体行为的范畴,成为共性的事物。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提问】本文有哪些人文内涵?

  【明确】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3.【提问】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明确】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和想像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4.【提问】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辨伪存真,求得真理。

  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全面,浅显易懂,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语文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学生看清洁值日打扫卫生的场面。然后教师叙述:每天晨扫值日生总是把一满桶垃圾运到垃圾池;早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晚上又满地垃圾了。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出示垃圾桶模型,里面有五样垃圾,教师让学生说说垃圾的来源。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而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身边的垃圾入手,指导学生有话可说)

  二、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不错。你们常常会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当作垃圾处理掉。一天大家就产生了那么多垃圾。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就更多了。

  1、看录像片:

  场面一:

  小镇上,人们把易拉罐、食品袋、包装盒、烟头扔到垃圾桶内。

  场面二:

  在家里,一家人吃饭后,姐姐把剩饭、剩菜倒进小盆去喂猪。

  场面三:

  在家里,爸爸把玻璃瓶敲碎,在路边挖了小坑倒在小坑里深埋。妈妈把小草刀子羊圈里做绿色发肥料。

  这一教学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看一看,亲眼目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对生活中垃圾的处理不会观察得很仔细,通过让学生看录像能唤起孩子们对生活的回忆,并展开想象。

  2、过渡语:刚才录像里面的情景和你们平时看到的一样,生活中的垃圾真多。他们这样处理垃圾的方法号吗?你们觉得还可以怎样处理垃圾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集体交流。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提示:声音更响亮一点,语句更通顺一点就好了。

  3、教师结语:

  随地乱扔垃圾是很不文明的行为。不断污染了环境,而且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三、激活思维设疑交流

  1、我们学校前面的集镇上,人们都把垃圾倒在前面的小河里,造成白色垃圾一条河,水质受到污染,合理的小鱼儿都快死完了。大家说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然后建议环保部门建垃圾坑,并加强环保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怎样使校园的环境洁、齐、美呢?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举手发言,给答对的同学讲给小红花。这样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3、把所有的'垃圾倒入一个垃圾箱好不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课件。

  过度语:我们看看知心姐姐是怎样告诉大家分类处理垃圾的知识的。

  师述:同学们听了知心姐姐的介绍,老师设计了一个环保型垃圾桶箱,出示一个正方形纸折学生专用垃圾箱。此箱分三格,垃圾箱表面标有“果皮类、塑料类、废止类”。果皮可作绿色肥料,塑料、废纸可卖给收废站,是节约的好方法。同学们有更好的处理垃圾的好方法吗?

  小学级学生,知识水平受年龄限制,他们对垃圾的有关知识了解得很少,通过“知心姐姐”介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一教学环节,为绘画设想奠定了基础。

  4、小组合作:

  学生可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四人一组,把大家的想法画出来。

  让学生设计科学的处理垃圾的方法,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互相启发,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使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

  5、作品展示:

  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进行介绍。教师激励评价,掌声鼓励。展示结果,评出最佳设计组,奖给小红旗。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他们的成果得到了赏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总结提高养成习惯

  教师小结:

  看了小朋友们设计的各种环保型垃圾箱,老师真为大家的作品感到高兴,因为你们太棒了,太出色了。长大了你们的奇思妙想就会变成现实。人人保护环境,环境就越来越美。地球妈妈一定会感谢你们。

  【教学设想】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三》安排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我身边的垃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垃圾从哪来?二是怎样处理垃圾?说说自己的想法。三是小组合作,把你的想法画一画。

  在教学设计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口语交际与行为习惯相结合,知行统一。为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观察交流,了解生活中垃圾的来源和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并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合作学习,画一画处理垃圾的方法,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和别人交际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学的同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良好德行为习惯。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从而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看作小船;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教学理念

  1、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把诗歌描写的意境先推到孩子们的眼前,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借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

  2、在比较句子这一环节中,通过四人组的讨论,孩子们在汇报学习中,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答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既求异也求同。在这经常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中,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认5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想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学会生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你知道船是干什么的吗?它在哪行驶?

  讨论:个别回答

  二、新授

  1、老师也带来一条小小的船,请看,它不是在水里的船,而是挂在空中。

  看一看课件

  2、课文中就有这只小船

  (1)自由读

  (2)个别读

  (3)同桌读

  3、天上只有月亮那有船呢?

  (1)边读边思考

  (2)简单说说

  4、你想坐上这条弯弯的小船吗?用你的'读把你乘上小船的感觉读出来。

  (1)自由体会读

  (2)个别生读

  (3)配乐读课文

  5、闭上眼睛体会读,音乐欣赏

  三、作业:把今天学过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本课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想象,学生对天文产生好奇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3个生字,会认5个字。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课文

  2、认读词语

  二、新授

  1、认读生字

  2、学习生字(引导自学)

  3、书写生字,师巡视辅导

  三、练习

  1、生字扩词

  2、练习生字

  作业:课外想像编故事

  1、有一天我到了月亮上……

  2、有一次,我在梦里飞到了夜空,周围都是闪闪的星星……

  四、

  板书:

  13小小的船

  弯弯的小小的

  小小的两头尖

  闪闪的蓝蓝的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课文录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个别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

  (2)释词。(讨论交流)

  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6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