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0 10:19:04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大全9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愿意参与活动,大胆尝试,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探究要点】

  不倒翁的身体的里的物品如何放置。

  【活动准备】

  玩具不倒翁,各种圆底的材料,橡皮泥,“不倒翁”的歌曲录音,图式。

  【活动过程】

  一、两个现象

  1.提问:今天有一位客人要到我们这儿来表演,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

  教师展示不倒翁的玩法。

  2.提问:为什么它叫“不倒翁”呢?

  幼儿通过观察自由讲述。

  小结:原来它不会倒下。推它倒下,它又会站起来,停下来是直直的。

  3.提问: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倒下又会站起来呢?

  通过观察得出不倒翁的底部是圆的;通过猜测和验证得出不倒翁的身体里是有物品的。结合图式讲解。

  二、探索秘密

  1.幼儿探索、操作,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不倒翁。

  2.分享交流。

  (1)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2)幼儿介绍成功的经验,以及比较成功的不倒翁与没有成功的不倒翁之间的区别。

  贴上图式,得出结论:橡皮泥要固定,并且固定在不倒翁的底部。

  3.幼儿再次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并加以指导。

  4.分享交流。

  通过观察,发现不倒翁大小是不一样的',它们需要的橡皮泥也是不一样的。

  得出结论:不倒翁大小决定了橡皮泥的多少。

  教师借助网络图对不倒翁的特征进行总结:一个成功的不倒翁的底部是圆圆的、滑滑的,里面还要有物品,物品要固定在不倒翁的底部,物品的多少根据不倒翁的大小来选择。

  三、延伸

  收集各种材料,请幼儿回去自己制作一个不倒翁。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了解蜻蜓、母鸡、乌龟、青蛙的生育及成长过程。

  2.激发幼儿对动物的热爱。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看是谁?

  小鸡想带我们到外面去看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了解蜻蜓、母鸡、乌龟、青蛙的生育及成长过程

  1.课件:蜻蜓妈妈生宝宝

  师:小鸟遇到了谁?它在干什么?卵生在哪里?

  蜻蜓小宝宝是怎样长大的?

  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和蜻蜓一样产卵的呢

  2.课件:母鸡妈妈生宝宝

  师:小鸟又遇见了谁?它在干什么?

  鸡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

  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的?

  3.出示一些动物请幼儿看这些是不是卵生的。

  师:这些动物叫卵生动物,还有哪些也是卵生的?(金鱼、蚂蚁、老鹰、壁虎)

  4.课件:猫、狗

  师:他们的宝宝是怎样的?

  师小结:原来他们生下来和妈妈长得是一样的,叫胎生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的呢?

  (三)竞赛游戏:分两队进行抢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种动物,一种是胎生。一种是卵生。现在我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胎生的还是卵生的?(课件:企鹅、蜘蛛、熊猫等有代表性的动物)

  (四)延伸活动

  师:其实,动物界还有许多的动物,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查查资料,找找还有什么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故事。

  专家点评:

  1.本次活动采用了较好的教学策略,以科学小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感受到了科学神奇的现象。

  2.课件的运用也非常的巧妙合理,也适当运用了竞赛的'形式,这样更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3.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在介绍卵生和胎生的时候,不能说有个好听的词叫卵生或胎生,而应该说这种方式叫卵生或胎生。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幼儿少一些记忆的东西,多一点感受,可以再给幼儿介绍更多的动物生宝宝的录像,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到自然界这一神奇的科学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多肉植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小朋友也对这种新奇的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新奇的植物有着独特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用“砍头”(扦插)的方法帮助多肉植物繁殖,这种简单新奇的方式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乐趣,感受到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成功的喜悦。活动目标1、知道扦插是植物繁殖方式的一种,并尝试进行扦插实验。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肉肉这一形态的多肉植物。

  重点难点

  理解扦插的繁殖方式

  活动准备

  1、展示用实验器材:肉肉一盆(一盆即可),用于向小朋友展示肉肉的基本形态所用。

  2、节选动画《西游记》小视频。

  3、动手实验器材:2.1斗南花卉市场购买最便宜的肉肉若干(类似平时见到的厚脸皮植物),若是能购买幼苗更好,肉肉数量原则上小朋友能分到1-2瓣,用于扦插种植;2.1简单园艺种植土,数量根据小朋友的数量来控制1Kg左右即可,每人100g左右。

  4、种植工具:一次性塑料纸杯(底部用牙签钻孔)、一次性手套,人手一双,以每组5-6人为标准准备小剪子一把,以备用着。

  5、大塑料袋,数量以每组配一个为准,用于盛放园艺土,到时以供小朋友自行抓土填放于纸杯中。

  6、园方提供水,种植完后教师引导浇灌。

  活动过程

  一、观看节选动画小视频,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1、观看视频后讨论孙悟空的分身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引出活动主题:在植物界也有这样的`分身术——肉肉植物的分身术。教师:孙悟空可以分身对付妖怪,我们身边也有一种植物具有这种分身的本领——多肉植物。

  二、展示相关肉肉及扦插的视频及图片,帮助幼儿了解扦插是植物繁殖方式的一种,知道扦插的科学性。教师:多肉植物是怎么“分身”的呢?我们来看一段科学小视频。

  三、实验动手环节:扦插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左右摇动小心摘下叶片,叶片不能插进土里,而是要放在培育土的表面,也不能浇水.

  2、幼儿在多盆多肉植物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肉肉摘取叶片进行扦插实验。

  3、将实验移到植物角继续观察实验进展,并用简单绘画的方式进行实验记录。

  四、教师与幼儿把扦插实验一起布置在植物角,一起观察讨论植物角中多肉植物的形态和颜色等,活动结束。活动延伸:

  1、 家长带幼儿到花卉市场或多肉植物研究基地参观,了解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并帮助幼儿完成观察记录。

  2、 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多肉扦插实验,并一起完成实验记录。知识链接:1,生物无性繁殖的方式:A,分裂生殖由一个生物体直接分裂成两个新个体,这两个新个体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例如: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出芽生殖在母体的某些部位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以后会从母体脱落,成为与母体一样的新个体。如: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真菌和一些植物,能够产生无性生殖的细胞——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田间下,能够萌发并长出新个体。如:青霉、曲霉、衣藻、苔藓。营养生殖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从母体脱落后,能够发育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如:马铃薯的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某些动物也是通过无性繁殖来传播后代的。)断裂生殖无性生殖方式之一。生物体在一定或不定的部位断裂成两段或几段,然后每小段发育成一新个体。如颤藻、涡虫等。

  3、植物为什么要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确实会带来一些优势,如迅速的繁殖及其带来的种群数量迅速上升。但是直接的DNA复制导致的多样性不足和进化乏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因为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后代适应不断变换中新环境的能力会被削弱,这将影响它们种族的延续。因此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植物往往选择无性繁殖,例如多肉植物。

  4、植物组织培养

  组培: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狭义是指组培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活动反思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以科学的精神向孩子说明肉肉的形态特点,并鼓励其进行创新性提问。

  2、在进行扦插时,重点引导孩子完成扦插步骤,并说明扦插的科学性体现在什么地方。3、教师要学习了解链接知识,在活动后为幼儿拓展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乐意和同伴合作进行水温变化的实验。

  2、探究能快速将热水变冷的方法。

  3、能对比水温的变化并记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究能最快将热水变冷的方法。

  活动难点:能使用水温计测量、对比温度并记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扇子、碗、冰、热水、冷水、水温表、记录单、笔等。经验准备:有热水变冷的生活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视频《科学实验站》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师幼讨论:热水怎样才能变冷?幼儿回答,教师用简笔画进行记录。

  2、介绍实验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人数。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有这么多好办法!

  老师今天准备了冰块、扇子、餐盒、凉水,你们猜猜使用哪一种方法可以最快速把热水变冷?为什么?

  3、师幼讨论实验的`操作方法。

  师:可以用什么来测水温的变化?怎样就证明水变凉了?水越冷,水温计的数字会高还是低?

  4、教师出示记录表。

  师:记录表上有几个空格?热水的水温记录在哪里?实验选择的方法记录在哪里?变冷的水温记录在哪里?

  5、教师提出要求,幼儿两人一组进行第一次实验。

  教师:现在我们要进行实验,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合作实验,首先测量热水的水温记录在自己的实验记录表上,再商量一下你们准备选择这里的哪一种材料来实验

  (只能选择一种)将实验方法记录下来后两个人一起做实验,2分钟时间一到,你们就要测量最后的水温并记录下来。

  6、幼儿分享实验记录表。

  师:谁来说说你和同伴是怎么合作进行实验的?你们使用的是哪一种方法?你们实验后的水温是多少度?

  小朋友来看一看,使用哪种方法的水温最低?

  三、结束部分:

  1、播放视频:初步了解散热和热传递的科学现象。

  2、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回家寻找更多的方法。

  师:进行我们往热水里加了冰块或者冷水,谁有办法能在不加东西的情况下让热水变冷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乐意和同伴合作进行水温变化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能最快将热水变冷的方法。能使用水温计测量、初步对比温度并记录。教师将猜测人数进行统计,所以孩子们对结果很看重。教师将记录表分类展示,也方便幼儿去对比。

  幼儿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喜欢科学探究。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 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准备:

  1、 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 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 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 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 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 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 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 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 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水的变化,萌发幼儿初步的探究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2.引导幼儿初步的尝试、感知和发现饱和溶液。

  3.让幼儿乐意用自己的语言与同伴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饱和溶液。

  活动准备

  两杯有颜色的水,两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入:“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

  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把红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

  (老师边讲述过程,边着重提出:将有颜色的水慢慢的缓缓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这杯透明的水还跟刚才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红色的水现在在杯子的上面还是下面?

  2.试一试:

  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你们透明的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想知道老师的魔术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屏幕。(放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

  屏幕上的实验成功了吗?为什么?(因为和老师的水一样分为上下两层)

  他是怎么做的?(请幼儿自由回答)

  请小朋友观察老师这杯有颜色的水与你们有颜色的水有什么不同。(有没融化的糖,水很稠)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饱了糖,再也吃不下去,变成了饱和溶液。水吃了那么多的糖,就会变得重起来。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饱了糖的饱和溶液才会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有颜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和白糖,)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5.分享

  将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师的桌上摆好,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是很清晰的分层,或是浅浅的一点点分层,或者没有分层)

  6.延伸:

  请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在水中制作饱和溶液?回家自己动手尝试下。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观察记录

  参加本活动的幼儿共44名,每位幼儿在实验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第一次将普通的红色的水放透明的水里时,幼儿没有看到分层的现象都感到很失望,有几个幼儿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教师分了层的水。在第二次制作糖水的过程中,幼儿都知道放很多的白糖,有7名幼儿用小勺搅的很好,粘度也很好。但是有十几名幼儿不敢大胆的放糖,只是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了一点点糖,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又放了一些糖。大部分幼儿将制作好的糖水倒进了透明的水里,有二十三名幼儿成功了,他们高兴地叫着:“老师快看,我的水可好看了。”有九名幼儿本来也成功了。可是他们用小勺在水里搅了几下,结果本来已经分层的水又变成了一杯红色的不分层的水。十七名幼儿没有成功,原因是糖放的少了,糖水没有饱和,水的密度没有太大的增加,所以两种水又混合在一起了,没有发生分层的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一、设计意图

  前一阶段,阜阳博物馆举行了“蝴蝶展”,我们组织幼儿去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幼儿发现每只蝴蝶两边翅膀的颜色、大小、形状、花纹都是一样的,幼儿特别好奇。其实幼儿发现蝴蝶翅膀上的这些现象就是数学中的对称。在生活中对称的现象随处可见,对称有着独特的美,它不仅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还美化我们的生活。幼儿对对称的`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对称的概念并不理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有趣的对称》。

  活动中,首先以观看“蝴蝶展”为线索,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给蝴蝶翅膀配对,使幼儿初步感知对称的概念;其次,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意义,验证图形的对称,了解对称的概念,并探索发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最后利用PPT课件让幼儿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感知物体的对称美。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会判断对称图形。

  2、充分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蝴蝶图片人手一份,等腰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形人手一份。生活中的对称物体图片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蝴蝶翅膀的配对,认识对称的物体

  博物馆里举行了一场有趣的展览会,可是工作人员把一盒蝴蝶拼板混在了一起,我想请小朋友帮助它重新拼完整,你们愿意帮助她吗?(幼儿操作给蝴蝶配对)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给蝴蝶配对的?(幼儿回答)

  怎样才知道两只蝴蝶是不是一样大呢?(引导幼儿将蝴蝶进行对折比较)

  小结:像蝴蝶翅膀这样两边形状、大小、花纹都完全相同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

  (二)认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老师:与蝴蝶拼板一块展出的还有许多图形(逐一出示各种图形介绍名称)

  这么多的图形宝宝怎么会和蝴蝶一同展出呢?原来他们和蝴蝶一样也是具有对称性。

  怎么检查它们是否有对称性?(老师演示等腰三角形,把它对折,使其两边完全重合)。

  提问:是不是两边完全重合?说明他有对称性

  在等腰三角形折痕用虚线表示出来。

  请小朋友检验其他图形是否有对称性。(幼儿操作,老师提示幼儿在折痕处用虚线画出来)

  老师讲解后小结:像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一样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那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

  老师:这条虚线把图形都分成了能够完全重合的两部分。你知道数学家们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吗?它就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有的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图形有几条、有的图形有无数条,但是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对称轴,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四)判断对称图形

  展厅还有一些其他图形,你们能找出哪些是对称图形吗?出示一些图形让幼儿哪些是对称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折后完全重合)

  (五)生活中的对称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的物体,我们一起看看(播放图片)带领幼儿欣赏一些对称的图片,然后让幼儿寻找身边的对称。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去教室外寻找对称。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了解声音的特性,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噪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教会幼儿养成不大声喊叫的习惯。

  3、丰富词:振动、噪音。

  活动准备:

  1、鼓,鼓槌,纸折的青蛙一只。

  2、各种操作器具:响筒、糖纸、拨弦、小铃、水杯、响板各6份。

  3、时钟1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感知声音的产生

  (一)出示青蛙和鼓,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振动。

  1、出示青蛙和鼓

  师:这是什么?(青蛙)

  谁能让青蛙在鼓面上跳舞?(敲击鼓面)

  2、幼儿讨论,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鼓面有什么变化?(振动)

  3、知道振动能产生声音。

  鼓面振动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现在呢?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丰富词:振动)

  (二)幼儿介绍自己,并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在振动。

  师:鼓面振动能发出声音,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让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喉咙。

  当我们不发出声音时,喉咙怎么样?

  现在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三)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分6组)

  1、我这里有许多东西,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我们去试一试吧!(6种颜色为6组)

  2、从小组的形式回答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现在,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的?(。。。。。。)

  二、感知声音的特性

  1、让幼儿知道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1)请1——2位幼儿上来敲击乐器(响板和小铃)

  师:现在,我想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做动作,请你们猜一猜他在干什么?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那响板、小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2、感知声音的大小

  (1)教师击鼓,你们听到鼓声了吗?

  (2)教师拿出一只时钟,请幼儿听一听(不让幼儿看到)

  师:现在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有: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拿时钟请每一位幼儿听一听

  (3)教师小结:

  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别处的声音,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

  三、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害,教会幼儿保护嗓子

  1、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喜欢听什么声音?

  2、放录音

  师:录音中的声音你喜欢听吗?为什么?这些令人感到难听的是噪音。

  3、小结:

  在生活中,有的声音优美动听,使人感到舒服,而噪音会损害人的健康,在平时,我们不能大声说话,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四、声音的保存

  师: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欢庆一下吧!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样东西,合着春天的音乐,发出美妙的声音吧!

  1、幼儿在老师的哼唱中伴奏

  2、让我们把这些美妙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吧!(教师指挥。。。)

  五、结束部分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与操作,了解动物的食物链现象,提高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 初步感受自然界中动植物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活动准备:

  1. 多种动物的头饰(人手一个)

  2. 长条纸5张(背后贴上双面胶)

  3. 多种动物图片若干

  4. 律动音乐“狮子进行曲”;

  5. 游戏音乐“彩虹的微笑”

  6. 场地布置:5条线

  7. 课件:“动物移动”“生态平衡”

  活动过程:

  1. 律动导入——“狮王进行曲”表演

  ——朋友们,你们想和狮王一起来跳个舞吗?

  (师幼共同随音乐表演)

  2. 认识了解朋友

  ——欢迎各位来到狮子王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狮子,我喜欢吃斑马。你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请幼儿自由回答)

  3. 课件操作(3种动植物),初步了解食物链

  ——在我们狮子王国也住着许多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出示课件(集体操作):

  ——你认识谁?他喜欢吃什么?

  (根据幼儿回答将3个动植物连成食物链,共3条食物链)

  ——你发现,他们排队时有什么规律?(前面一个吃掉后面一个)

  小结:这些动植物都是前面一个吃掉后面一个,像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叫做食物链。

  4. 幼儿操作、探索(5种动植物),进一步了解食物链

  ——还有许多朋友也来了,我们能不能也他们变成一条食物链呢?

  (1)操作要求:

  ——每组上来了7个动植物,请你从中挑出5个动植物排列在这张操作卡上面,组成一条食物链,请你从红旗的这段开始排列。

  (2)幼儿小组操作

  一组幼儿操作完后将操作卡展示在黑板上

  (3)讲评幼儿操作结果(讲评3组)

  ——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么排列的?(请幼儿将排列的动植物按照顺序念出来:…吃掉什么…..,…..吃掉什么….)

  若错误:

  ——哪里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排列?请你来排一排。

  5. 游戏,巩固对食物链的了解

  (1)规则:

  ——小朋友真棒。你们看,地上有5条线,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音乐响起时,请你去寻找你的食物,一起排在线上,组成一条食物链,排列时也是从红旗这段开始排

  (2)排好后:

  若有错:

  ——你观察一下,每组的食物链都排列正确吗?

  ——哪里错了?为什么?应该怎么排?

  若全部正确:

  ——小朋友们真棒,全部都排列正确了!

  6. 经验提升:了解生态不平衡对自然界的破坏

  ——朋友们,狮子国王最近有一件烦恼的事情,小动物们都不喜欢狼,于是我就把狼赶走了。可是狼走后,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欣赏课件后:

  ——狼走后,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羊越来越多,草被吃光了)

  ——草没有了会怎么样?(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吃草的动物饿死)

  小结:大自然中动物和植物谁也离不开谁,我们要爱护动植物。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1-0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3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2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