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6 08:14: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优选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观看有关雪域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及中国登山队40年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整体感悟

  1.个人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

  (以上三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至于几个阶段的划分,答案不必苛求,能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参考: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f.登山队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全班齐读感人的描写语段。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也写几句话。

  做这个练习,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了解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在文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抓住特点来写景,使之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作业

  在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中国登山队员表现出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和本课中的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语文教案 篇2

  词语盘点:

  写写:

  破绽 咕咚 侄子 穿梭 郎中 媳妇 辉煌 苗条 风骚 打量 标致 气派 祖宗 可怜

  手疾眼快 精神抖擞 膀大腰粗 敛声屏气 放诞无礼 转悲为喜

  记记

  刷浆 屁股 师傅 包袱 透亮 清爽 衔接 搜索 威严 露馅 发怔 发傻

  魔力 通融 刻薄 钞票 武断 熔岩 窘况 阔佬 撵跑 雅致 考究

  半信半疑 兴致勃勃 妙不可言 十全十美

  口语交际·习作七

  口语交际

  讲人物故事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有的情节也很生动。

  几年来,我们读过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也看过电影,电视、戏剧,听过故事、评书,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次口语交际,就让我们讲讲人物的故事。可一讲课本里的,也可以讲课本外的,还可以讲现实生活中的。讲过以后,大家评一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罩。

  习作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然见上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留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这样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见到的陌生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能写楷,草、行,隶等书体、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传说,他很赏识张芝的草书,休息时常常细心揣摩其字体结构、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来画去.时间长了,衣襟都被画破了。

  《书断》中说:“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意思是说,晋成帝在北郊祭地时,王羲之奉命书写祝版。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写在木板上。他笔力雄健,工匠用刀削字时,发现墨迹已透入木板有三分深。王羲之这样出众的书艺,是他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

  “入木三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劫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应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2.继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会认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懂得在生活中要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教学难点:

  从看门人的事例中,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自制教学投影片、显微镜。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1.向学生出示一滴水,观察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认识显微镜的作用,老师补充介绍显微镜对人类的贡献。

  4.引出课文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第一个用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谁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看门人的魔镜。(认识多音字:看。)

  二、引导质疑,朗读解疑。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质疑:看门人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魔镜?魔镜是怎么做成的?他的魔镜有什么魔力?……

  2.交流讨论,互相解疑。(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3.随文识字。

  交流中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说,可以用书上的词句,可以是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老师不作深究,但要注意学生读句段时字音的正确,并随文识字,随机贴示词卡或板书词语。

  注意多音字:看(kān)门。

  店diàn员 工匠jiàng 芝zhī麻

  放弃qì 委wěi托 欧洲zhōu

  再读课文,标记自然段,看看课文中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指导读音,贴示或板书。(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不懂意思的词语,让其他学生试着联系课文给以解决,不能解决的提倡学生在书中存疑,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三、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熟知内容,巩固生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看门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魔镜具有什么样的魔力?

  2.过渡: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魔镜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门人的魔镜》。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魔镜?

  2.讨论:

  (1)爱好——“很快学会了”说明了什么?(他聪明、手巧、勤奋好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读第四自然段。)

  读一读、比一比:

  A.安东尼的手很巧,能磨出比芝麻粒大一点点的镜片,而用来看东西又十分清晰。[]

  B.安东尼的手很巧,能磨出比芝麻粒大一点的'镜片,而用来看东西又十分清晰。

  还可以从“因为太小了,不得不……”“精美”等词句体会他的手巧,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处朗读体会。

  观察实物:显微镜,借助课文的叙述认识它的构造,同时了解它的发展变化。

  (2)勤奋——要求“一片更比一片好”,去掉“更”好吗?为什么?

  据说:数字不确定。几百架:说明他的勤奋和兴趣浓。

  (3)十分认真——“放弃”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丢弃)“几个月、几十次、几百次”:说明他有严谨的态度、浓厚的兴趣。

  3.老师小结:正是由于安东尼有着聪明的头脑、灵巧的手、勤奋认真的态度、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老师引读:)终于,有一天——(学生接读:)安东尼招呼……就是微生物。

  朗读指导:“终于”说明什么?(他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想象:有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当有了新的发现时,安东尼是多么高兴啊!谁能把他高兴的心情读出来?(朗读、评价、再读)

  理解:千分之一。

  4.安东尼怎么能不高兴,他发现了前人未发现的微生物,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这是一个对科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发现,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验证。

  想象:这些科学家会说些什么?

  但,安东尼没有满足,师引读——在以后的观察中……生接读——

  师引读——后来,安东尼还发现……生接读——

  师引读——从此,安东尼闻名欧洲……生接读——

  浓厚的兴趣使安东尼一直潜心钻研,直到91岁高龄的时候,他才闭上睿智的眼睛。比较“锐利”“睿智”。锐利:锋利,比喻微生物的发现使人类的眼睛看到了难以发现的东西。睿智:有智慧,看得深远。指安东尼勤于观察、勇于探索。

  5.从安东尼的事例中,你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怎样理解?

  三、作业。

  查找资料: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汇报查找资料情况。如:爱因斯坦的故事。

  二、识字写字。

  1.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词语:

  看门人店员工匠几乎芝麻清晰或一架精美放弃招呼游泳委托锐利睿智

  2.选择带生字的词语说话。

  3.去掉其他卡片,只留下要求认和写的字,指名读、组词。

  4.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5.只留下会写字卡片。

  出示田字格,观察,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弃:下横长,托住上半部分。招、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架:上下各占半格。或:注意间架结构要稳,别掉了左边的“提”和右边的“撇”。

  6.在写字本上练习写字。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锐利的( ) 精美的( ) 看得( ) 玩得( ) 听得( )

  奇妙的( ) 睿智的( ) 写得( ) 做得( ) 起得( )

  2.给下面的字换偏旁,再组词:

  招( )( ) 泳( )( ) 洲( )( )

  尼( )( ) 店( )( ) 架( )( )

  3.选做题: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开头写几句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9-26

(经典)语文教案09-24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