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1 11:04:3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必备【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小班末期,幼儿对三角形,正方形,原形特点已经基本掌握,为了让他们更充分地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设计此次有趣的游戏活动。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以故事引出主题,然后为小动物做饼干和送饼干,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对三种图形的特征的认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复习巩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点,并学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对应粘贴的能力(学习使用双面胶粘贴)

  3、产生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活动准备:彩色复印纸图形块若干、泡沫图形块若干、小猴子手偶一个、三个小动物(小熊、小松鼠、小鸟)的教具、双面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门各一个、剪刀若干。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难点:通过增加材料的难度引导幼儿正确区分三种图形。

  活动过程:

  1、以故事《森林里的动物》导入,巩同对三种图形的特征的认识。

  教师:前几天小猴子来咱们幼儿园参加咱们的六一活动特别高兴,走的时候幼儿园送给它很多好吃的夹心饼干,小猴子把饼干带回大森林里送给其他小动物们品尝,它们都特别喜欢吃。就是这些饼干(教师出示图形饼干)。

  教师: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呀?

  幼儿:三角形。

  教师:三角形的饼干长得什么样呢?

  幼儿:有三个角、还有三条边。

  教师:对,那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呢?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出i种图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圆形的边是弯弯的合拢的曲线;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

  教师:现在森林里举行盛大的宴会,那我们送点什么给他们呢?

  教师:它们爱吃饼干,我们就给他们做一些饼干吧。

  2、操作活动:为小动物做饼干。

  (1)出示三种动物教具。

  教师:我们看看今天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宴会(教师一一出示三种动物)。

  幼儿:小熊、小松鼠、小鸟。

  教师:你们看看它们的嘴分别是什么形状,嘴的形状就代表它们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小熊是正方形、小松鼠是圆形、小鸟是三角形。

  (2)为小动物制作它们喜欢吃的三种形状的饼干。

  ①将桌子分成三个组,分别制作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②幼儿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饼干。

  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给幼儿了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两种材料:一种是已画好的三种图形,幼儿直接拿剪刀剪下来即可;另一种要求幼儿自己画自己剪。

  3、给小动物送饼干。

  (1)教师向幼儿提出送饼干的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做好的饼干送给我们的小动物吧,但千万别送错哦。

  教师:去往森林的路上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三种不同形状的路线。如果你做的是正方形的饼干就要踏着正方形的小路过去,做的是三角形饼干就要踏着三角形的小路过河,如果是做圆形饼干的小朋友就要走圆形的路,千万不要掉到小河里。

  教师:过了小河还要钻过山洞,那里也有三个形状的门,请小朋友们想想:应该走哪个门?

  (2)给小动物送饼干。

  ①将同种图形摆放成三条路,让幼儿去送饼干。

  教师将三种形状的泡沫块摆成三条路线,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给小动物们送饼干。一名幼儿赶忙跑过小河钻过三角形门送到鸟妈妈的嘴里,但是他没有踩着三角形的泡沫块。

  教师走过去问幼儿:你刚才做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三角形。

  教师:那你应该送给哪个小动物?

  幼儿:送给小鸟。

  教师:河上有三条小路,你应该走哪条小路呢?

  教师:请你看看哪条路铺的石头跟你做的饼干是一样的形状呢?

  幼儿:这条。(他用手指指地上的`三角形小路)

  这时,又有一名幼儿跑过来随意把饼干放在了一只动物的嘴里,扭头便走。

  教师:我刚才看到你做了一个特别好吃的饼干,能告诉我是什么形状的吗?

  幼儿:正方形。

  教师:请你看看哪只小动物嘴巴和你饼干形状一样呢?

  幼儿:小熊。

  教师:那你为什么送给小鸟呢?

  幼儿:我特喜欢小鸟。

  教师:那你看看小鸟的嘴巴是什么形状呢?

  幼儿:三角形。

  教师:对啊,如果你喜欢小鸟,那你就应该选一些它喜欢吃的饼干喂它,好吗?

  幼儿:好。

  ②将小河的拼摆逐渐增加难度:从同种图形摆在一起到把各种图形混在一起。要求幼儿经过寻找、辨别、判断后才能经过小河。

  4、:

  与幼儿清点、验证送给小动物的饼干是否正确。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1)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形式上以游戏贯穿始终,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快乐游戏情境中加深了对三种图形的区分和认识;

  (2)教师能仔细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并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灵活地调整游戏难度,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

  隐藏的目标相对较多,使幼儿无法全面顾及,如使用剪刀剪图形对小班幼儿来说有点困难,这样影响了幼儿送“饼干”的时间,进而影响主要目标的完成。

  主要内容:

  1、这节活动让幼儿给小动物做图形饼干,游戏化的方式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境性比较强,整个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情境化的游戏中反复操作,从而复习、巩固了对三种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教师对幼儿的能力和经验非常了解,看得出幼儿基本都有使用双面胶的经验,而且许多幼儿还比较熟练。所以教师让幼儿用双面胶粘贴非常合适,缩短了他们送饼干的时间,可以看得出教师之前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充分。

  3、教师组织的每个环节比较严谨,如在过小河时对幼儿的要求提得明确、具体。并且注意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建议给小动物送饼干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对它们说一句礼貌的话语,从而有效地落实社会领域的情感目标。

  综合评析: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准备充分,的材料适宜、丰富,能较好地物化教育目标,通过丰富多样化的材料使幼儿反复操作、练习,如让幼儿做不同形状的饼干、给动物送饼干要走过三种形状的小路、钻过三种形状的门、找到三种不同形状动物的嘴巴喂饼干。将教育目标和要求完全贯穿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快乐中获得发展。

  教师通过具有层次性的材料、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游戏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幼儿发展需求,如两种材料,即一种是已画好的三种图形,幼儿直接拿剪刀剪下来即可;另一种是要求幼儿自己画自己剪,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

  建议教师直接给幼儿做好的图形以缩短他们做“饼干”的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选择去送各种形状的饼干,这样可以增加幼儿辨认的次数,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送每种图形的饼干。

科学教案 篇2

  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以下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呼—变大了》,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棉线。

  2、《变大变小》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朋友,先听我说一个谜语,猜猜他是谁。(有一个东西很奇怪,胖也胖的快,瘦也瘦的快,胖了飞上天,瘦了落下来)。

  幼:气球。

  二、观察气球变大变小。

  师:现在这个气球是胖的还是瘦的?是大的还是小的?

  幼:瘦的,小的。

  师:我怎么能让这个气球变大呢?

  幼:吹气……

  师:气球变大了,如果我一直吹一直吹气球会怎么样?

  幼:破,爆炸

  师:小朋友在吹气球的时候也不能一直吹一直吹,气球爆炸的话会伤到脸和眼睛,非常危险。现在气球变的大了,我怎么让气球再变小呢?

  幼:放气,撒气。

  师:气球小姐还带来了她的`好朋友,气球先生,可是呢,气球先生生病了,你来看看他发生什么事情了?

  幼:漏气……

  师:气球漏气的时候是慢慢漏气的,还是一下子漏气的?

  幼:慢慢漏气的……

  三、尝试给充气物品充气。

  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充气的吗?

  幼:皮球、热气球、游泳圈……

  师:我还知道有一个东西也是可以充气的,(塑料袋),你来试试怎么能让塑料袋充气呢?

  幼:每人一个尝试。

  四、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大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牵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内容:

  想站立的蛋宝宝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探索使蛋站立起来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秘密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2、让幼儿学习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操作过程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感受。

  三、活动准备:

  1、熟蛋每人两个(多准备一些备用),事先用蜡光纸剪贴五官,装饰成蛋宝宝。每桌一个盒子,里面装有石头、大米、大小不同的瓶盖、塑料碗、瓶子、积木、沙包、橡皮泥、碎布等辅助材料。

  2、录音机一架、《学做解放军》、《开火车》的磁带一盒。

  3、情境创设:鸭妈妈的家,桌面小舞台一个。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鸭妈妈的家。

  配班老师:(电话响了)“刚才鸭妈妈打了个电话他说最近鸭妈妈生了许多的蛋宝宝,要请我们去做客。鸭妈妈家离这挺远的让我们一起乘火车去吧!”(放开火车的音乐)

  到鸭妈妈家,鸭妈妈说:“欢迎小朋友们到蛋宝宝家里做客,我去请蛋宝宝出来,刚才蛋宝宝告诉我,他们很想看看解放军走路的样子,你们给我的蛋宝宝表演一个好吗?”

  教师放录音《学做解放军》,全体幼儿起立学做解放军。

  2、引导幼儿探索在平面上让蛋站立的方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到我的客厅去坐坐”。

  教师出示盘子里的蛋宝宝:“刚才小朋友们学做解放军做得真好!蛋宝宝看到小朋友学做解放军那么神气,也想学解放军做立正的动作,你们认为蛋宝宝能行吗?”

  交待操作要求:“现在鸭妈妈请每个小朋友都找一个蛋宝宝做朋友。试试看蛋宝宝在桌面上能不能站起来?”

  (1)提供给每人一个熟蛋,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探索让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鼓幼儿大胆尝试,积极思考。请几个小朋友说说蛋宝宝在桌子上能站起来吗?

  (2)请部分幼儿介绍操作结果。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认为只有将蛋宝宝磕一个小洞,才能使蛋宝宝站起来。如果不将蛋宝宝弄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蛋宝宝站起来呢?

  3、引导幼儿借助辅助材料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

  (1)师:“材料王国的有些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也想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我们看看他们是谁?

  (2)逐一出示各种辅助材料并介绍他们的名称(活动准备中盒子里的材料)。

  (3)鼓励幼儿大胆借助各种辅助材料,自由探索使蛋站立的方法,

  ”小朋友们可以拿每一种材料试试,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看谁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①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使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至少两种)

  ②协助能力差的幼儿参与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至少一种)

  ③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和卫生。

  4、请幼儿上来介绍并演示自己是用哪几种方法使蛋宝宝站立起来的,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展示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师:你的蛋宝宝朋友站起来了吗?你刚才都用什么材料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说出:我是用某某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

  教师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蛋宝宝站立的各种方法,如把蛋放在沙包上,将蛋宝宝放在瓶盖上、将碎布或手帕揉成一团放上蛋,在瓶子内装入沙子后放入蛋,将积木交叉摆放后放上蛋,将蛋宝宝放在橡皮泥上等等。表扬大胆参与探索活动和积极动脑的幼儿。

  5、展示探索的结果,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介绍已经布置好的”快乐小舞台“,展示幼儿站立好的蛋宝宝,让幼儿围着站立起来的蛋宝宝表演《学做解放军》,体验成功的乐趣。

  6、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今天小朋友们帮了鸭妈妈一个大忙,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你们回去还可以想更多的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然后再告诉鸭妈妈好吗?时间过得真快,天黑了蛋宝宝要睡觉了,小朋友们也该回家了。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油灯、蜡烛、煤油灯、电灯,了解灯的简单演变过程,知道电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观察对比,简单了解各种灯所存在的缺点,培养幼儿思维的批判性。

  3、让幼儿体验和使用照明工具,感受光明带来的幸福感。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布置一个山洞;油灯、煤油灯、台灯各1"2盏;小兔头饰一个;风爷爷头饰;录音机、磁带、电话机、图片一张;手电筒、矿灯、蜡烛许多;绒毛玩具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题,幼儿感受黑暗。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提问:怎样才能在黑暗的地方看清东西?

  (二)认识油灯、蜡烛、煤油灯、电灯、简单了解其缺点和优点。

  1、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向幼儿逐一介绍各种灯,并请幼儿观察。

  2、幼儿操作:给四种灯排列前后发明使用的顺序。

  3、教师向幼儿讲述正确的排列顺序。

  (三)引出手电筒和矿灯。

  1、游戏《小鸡找蛋》,引出手电筒带来的方便。

  2、游戏《小熊家停电了》,引出矿灯带来的方便。

  3、教师小结:针对电灯的缺点,人们发明了手电筒和矿灯。

  (四)体验活动:游戏《营救行动》

  教师布置一个山洞,让幼儿自己选一种照明工具,想办法照亮后,去山洞营救动物和娃娃。

  (五)结束活动

  集体舞《兔子舞》。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初步了解动物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特点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和关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

  幼儿能够说出几种常见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活动难点:

  知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一起搜集不同动物过冬方式的资料以及幼儿所喜欢动物的过冬方式的资料

  2、PPT课件、黑板报(画有冬季场景及使用四中过冬方式)、鼓一个

  3、八种动物图片(每种三张,一张小的,两张大的)、四种过冬方式的图片(每种两个)

  活动过程:

  导入:

  1、师生问好:小朋友们上午好!;与客人问好:请小朋友回头面向后面的客人老师打招呼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冬天冷不冷啊,那你们知道在寒冷的冬天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动物过冬的方法或方式

  环节设计:

  一、出示PPT讲述故事《小动物过冬》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主要方式

  师:"李老师这有个小故事,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看一看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1、讲述故事

  2、进行提问

  1)、刚才的故事当中提到了哪些小动物,幼儿回答,教师将相应的图片贴到黑板上

  2)、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过冬的吗?(结合故事内容的回忆让幼儿说出动物过冬方法并结合ppt的播放)

  青蛙:青蛙哥哥冬眠了,正在洞里睡大觉,不吃也不动,一直睡到明年春天才醒(结合幼儿回答及ppt顺序播放告诉幼儿:——冬眠)

  小松鼠:外面太冷了,我家里储存了许多食物,足够吃一个冬天的,明年春天暖和了我在和你玩(结合幼儿回答及ppt总结:在洞里放上一冬天吃的食物,躲在洞里不出来,这种过冬的方式叫做——储粮)

  小燕子:小燕子飞到南方去过冬了,等到春暖花它就回来(依上总结:这种飞到另一个地方去过冬的方式叫做迁徙)

  母鸡、公鸡:冬天到来,穿上暖和的新毛,换上厚厚的皮袄,所以就不怕冷(依上总结:能够在寒冷冬天出来玩耍、寻找食物的'动物,他们的过冬方式——换毛)

  3)、教师小结:动物过冬的主要方式——换毛、迁徙、冬眠、储粮,并请幼儿将黑板上的动物图片贴到相应的黑板上的过冬方式分类的四个板块当中

  二、引导幼儿经验迁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猜想

  1、教师分别出示兔子、大雁、蟒蛇、蚂蚁四种图片

  2、引导幼儿根据四种动物的身体特征,猜想它们的过冬方式并根据四中过冬方式进行版块分类

  3、教师请幼儿观看黑板分类板块并总结总结xx的过冬方式都是~(冬眠)……

  三、游戏:"小动物过冬"结合以上八种动物进行游戏

  1、玩法介绍:"幼儿和老师一起说儿歌:冬天到,北风叫,小动物,过冬了!"教师扮演北风当发出口令:"过冬了"时教师敲鼓追幼儿,幼儿根据自己的图片,找到自己过冬的方式并用动作展示(如冬眠:睡觉状;迁徙:小鸟飞状;换毛:梳理状;储粮:摘果子状

  2、请四位幼儿上来尝试参与,教师以北风伯伯的身份提示寻找相应过冬方式及做动作,逐步引入到八位、十六位幼儿参与游戏

  结束环节:

  请幼儿继续说一说自己收集自己喜爱的动物是怎么过冬的,现在认为他是用哪种过冬的

  活动延伸:

  1、和幼儿一起继续讨论、找寻用找这四种过冬方式的动物还有哪些?

  2、与主题墙饰的结合:幼儿将自己收集的动物图片自主分类贴到"小动物过冬"的主题墙饰相应的板块当中

  活动评价:

  1、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能够积极参与提问及游戏的环节

  2、能够基本了解动物四种不同的过冬方式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儿童的主体性的发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并且本次活动给予幼儿充分自由讨论时间,以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但是本次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在游戏中,如果在教室内创设几个动物过冬的场景,请小朋友分别扮演一种小动物,然后带上相应的动物头饰,去找到自己过冬的地方,会使课堂的氛围更加的活跃,更能加强幼儿的参与性。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认识磁铁、探究磁铁有磁性、认识磁极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研究磁铁磁性的各项合作探究活动,在实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

  2、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磁铁有磁性,磁铁有两极。

  4、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磁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磁铁有磁性,磁铁有两极。

  难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三、教学准备:

  教师用材料:钓鱼游戏材料、课件

  学生用材料:磁铁(各种形状)、铜钥匙、铝钥匙、橡皮、塑料尺、皮筋、棉线、纸片、塑料片等

  材料超市:回形针、大头针、图钉、小铁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 游戏竞赛。

  ·教师引入钓鱼游戏。

  ·两名学生参与钓鱼活动。

  2、问题引入。

  ·教师提问:为什么一位同学钓的'鱼多,另一位同学钓的鱼少呢?

  ·学生分析,讨论。

  3、展示部分课题。

  ·引题:(板书:磁铁)

  [利用钓鱼活动,质疑,讨论,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教师提问,出示课件,引领学生说出磁铁的名称。

  ·学生说出自己所见过的磁铁的形状。

  [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磁铁,并说出磁铁的名称]

  (三)探究磁铁有磁性:

  1、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学生举例说明。

  [回顾生活中磁铁的用途]

  2、教师在学生介绍磁铁用途的过程中自然的提出问题,激励学生进行磁铁磁性的研究。

  ·学生小组探究磁铁的磁性,并讨论实验情况,说出他们的发现。

  [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磁铁性质的活动中]

  3、教师:我们把磁铁吸铁的性质叫做磁铁的磁性。板书:吸引铁 磁性

  [学生介绍自己与小组同学合作过程中的发现,认识了磁铁的“磁性”。]

  (四)认识磁极:

  1、教师质疑。

  ·你们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

  ·学生猜测。

  ·你们的猜测有依据吗?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运用“猜测”的方法使学生对“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认识产生疑义,从而诱发学生研究方案、合作实验、讨论评价。]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探究情况质疑、评价。

  ·学生探究实验、讨论实验情况。

  3、教师定义:我们把磁铁磁性最强的两端叫做磁铁的“磁极”。板书:磁极。

  ·问题:磁铁有几个磁极?

  ·学生:两个。

  [通过探究理解磁极]

  (五) 利用磁铁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设置解疑情景。

  ·学生活动,解决问题。

  [利用磁铁的磁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妈妈怀孕的过程和感受。

  2.体验妈妈怀孕的辛苦,萌发更爱妈妈的情感。

  3.感受妈妈对宝宝的那种爱,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向妈妈了解怀孕时的过程和感受,收集一些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书籍、资料。

  2.妈妈怀孕时的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欣赏妈妈怀孕时的ppt

  2.说一说妈妈怀孕时是怎样的。

  二、了解生长过程

  1.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生长的过程(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通过脐带进行呼吸并吸收营养逐渐长大,9个月后,宝宝就出生了。)

  2.小结:我们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在妈妈肚子里住了9个月,并且慢慢长大。

  三、 模仿体验

  1.幼儿在自己的衣服里面塞上枕头,步行、爬楼梯、奔跑等。

  2.小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很辛苦,现在我们长大了,懂得了要更爱妈妈。

  拓展延伸:

  宝宝会在妈妈肚子里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在纸上画下来,并说一说。

  活动建议:

  1.家园互动,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孩子了解妈妈怀孕的过程和感受。

  2.可以借鉴“长高”的诗歌,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妈妈、爸爸把我们带大很艰辛。

  3.在语言区里提供有关书籍,了解妈妈的生育过程和宝宝的生长过程。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活动准备:

  1. 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 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教学过程;

  一、 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 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课后反思:

  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科学教案 篇9

  中班科学活动――小水滴的秘密(聂莉莉)

  活动目标:

  1、知道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的变化。

  2、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准备冰,给每位幼儿提供一杯水。

  2、镜子、透明玻璃杯。

  活动过程:

  一、小水杯里的奥秘。

  1、出示几杯水,请幼儿观察。这就是我们昨天一起准备的水,看看发生变化了吗?

  2、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昨天放进了冰箱的杯子里仍是水。结冰的杯子里,有些冰已经融化,又有冰,又有水。

  二、移动小水杯。

  1、将已结冰的小水杯集中放在活动室中间,分散放在桌上。要求幼儿仔细观察水杯里的变化。

  2、小水滴变成了冰,我们有办法让它变成水吗?

  3、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让杯子里的冰融化。如:用纸去扇扇,用嘴去吹吹,看看有什么变化。

  三、抓住小水滴。

  1、教师将一杯水倒入平底锅中加热沸腾,请幼儿猜测水会怎么样。

  2、幼儿观察几分钟,看看发生了什么,平底锅中的水是否会减少。

  3、教师用镜子、纸、透明杯等举到平底锅上方,去“抓住”小水滴。

  4、小水滴为什么都逃出来了?它被抓住了吗?告诉幼儿细小的小水滴被抓住以后,又抱在一起,变成“胖胖”的水滴了。

  中班科学活动――种子排队(聂莉莉)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种子排列的结果。

  2、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活动准备:让每名幼儿准备如下材料:一盘种子(蚕豆、瓜子、松子各八颗)、排列卡两张(一张画有三条一样长的线段,一张没有线)、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种子分类。

  1、请幼儿将蚕豆、瓜子和松子分类,感知并交流每种种子的数量。

  2、在一张纸上要同时记录三种种子的数量,怎样才能记清楚?。

  3、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交流。

  二、种子排队。

  1、请幼儿将三种不同的种子在排列卡上排排队,要求一个挨着一个排列整齐。

  2、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3、讨论:为什么蚕豆排的最长,松子排的最短呢?。

  4、记录排列的结果。

  三、猜测并实践。

  1、幼儿人手一张纸,纸上画有间隔数厘米的三条平行线,三条线的起点与终点一致。请幼儿猜测:把三种种子分别放在线上一个挨一个地排队(都从起点开始排),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长?哪一种种子的队伍最短?为什么?

  2、请幼儿自己尝试。

  3、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原因,感受物体的大小与“队伍” 长短的关系。

  中班科学活动――比本领(聂莉莉)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帮助幼儿理解5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物体,正确认读数字5,学习5的形成,知道4添上1是5。

  活动准备:

  1、猫头鹰、啄木鸟、燕子的标本或图片;田鼠、虫子图片若干‘4、5的数字卡片。

  2、幼儿操作材料、活动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故事引出猫头鹰、啄木鸟、燕子,让幼儿说出各种鸟都有哪些本领,可让孩子们相互讲一讲,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二、用各种鸟类捕捉害虫为主线,复习4的形成与数数,学习5的形成与数数。

  三、引导幼儿用材料操作和数手指游戏,进一步理解4添上1是5。

  四、教师与幼儿合作一起制作简单的活动材料。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纸的秘密

  设计思路:

  “纸”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幼儿对“纸”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幼儿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对纸的种类、特性、用途以及纸的由来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为了培养幼儿在探索中主动学习的精神,激发幼儿对古代科学家的崇敬,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能力。

  3、引导幼儿通过摸摸、玩玩,感知纸的特性。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若干,如卡纸、宣纸、绘画纸、皱纹纸、牛皮纸等。多媒体课件、即时贴、每组一盆水。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欣赏手工制品,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这里举办了手工作品展,我们一块去看看吧。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们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虽然都是纸,让我们来找找什么地方不一样?

  2、幼儿自由玩纸,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引导幼儿摸一摸、吹一吹、撕一撕、听一听,放到眼睛上看一看等方式来发现纸的不同。

  3、和幼儿一起做实验,了解纸的特性。(易撕碎、揉皱;怕水、吸水性强;怕火、易燃烧)

  4、请幼儿说出生活中那些东西使用纸做成的,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纸。(不要把纸弄湿、不在火旁看书、)

  5、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特殊功用的纸。

  教师小结:纸在我们生活中用处特别大,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后发明出更多特殊作用的纸。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利用小篮子里的纸进行手工制作。

  在美工区投放各种类型的纸,供幼儿操作,进一步感受纸的特性。

  请家长为幼儿讲解纸的用途。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入手,幼儿在摸一摸、吹一吹、撕一撕、听一听、做实验等过程,使幼儿发现了质的特性。活动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表现得非常明显。幼儿明白纸的用途非常广泛,接下来让幼儿看录像,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家的崇敬,活动目标完成的很好。

  大班科学活动――猜猜我是谁(聂莉莉)

  活动目标:

  1、以自我欣赏的眼光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头部特征。

  2、尝试在同伴面前大胆、夸张地介绍自己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面镜子,足量的纸,笔。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7-8页。

  活动过程:

  一、猜猜是谁。

  1、观察活动材料的画面,看看他们是什么?

  2、同样是树叶,同样是斑点狗,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

  二、特别的朋友。

  1、翻看幼儿活动材料第7 页的照片。这里有三位小朋友,他们都说自己很特别,你们看出来了没有?听听

  2、找一个好朋友,仔细比一比我们的长相,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3、教师鼓励幼儿两人合作,用自己的方式和符号记录观察结果。

  4、教师参与与幼儿的观察、记录。引导幼儿从关注身高、胖瘦等明显特征转向关注有趣的、不太明显的细微特征,如手的大小、手指的弯曲度,头顶的旋涡、眉毛的浓淡等。

  5、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幼儿的观察记录汇总到大的记录表中。

  6、我们原来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三、寻人启示。

  1、我要找我的好朋友,但我不说他的名字。你们可以问我他是男孩还是女孩,长的什么样,然后通过我的回答,猜猜他是谁。

  2、教师根据幼儿观察记录上的特征,有选择的进行描述,请幼儿裁裁老师说的是谁?

  大班科学活动――下落百分百(聂莉莉)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等办法,对物体坠落现象产生兴趣。

  2、观察、认识物体下落的必然性及方向.

  活动准备:

  1、“轱辘轱辘落”教具。

  2、“美丽下落路”学具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轱辘轱辘落。

  1、演示准备。

  2、老师如果松开手,系在这根绳子上的重物会怎样?

  3、教师演示数次,引导幼儿发现重物会落下。

  4、老师用力卷起绳子,才能把重物吊起来,如果不用力,重物会自己上来吗?

  5、能够把重的东西吊起来的工具或者机器还有哪些?

  二、美丽下落路。

  1、教师演示“美丽下落路”。在白纸的一个角落,倒一小勺

  2、它是怎么造的?为什么说它有志气?

  3、你认为小燕子这样做好吗?

  三、我们应该怎样做

  1、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我们应该学习小燕子造房子的精神从小培养坚持性和锲而不舍的意志。

科学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1、大胆交流竹子的各种功用,感知竹子用处大。

  2、学习初步的分类方法,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竹制品:筷子、簸箕、菜板、扁担、竹篓、竹篮、牙签等,各种竹制品上都贴有标签;“货架”三只,上面贴有标签。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前几天,小朋友们出去找春天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小竹笋长大后就是非常有用的竹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竹子的'本领。”

  2、交流调查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用竹子做的?

  请幼儿以小组调查的方式交流调查表:

  第一组调查的是厨房用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厨房用具菜板 蒸架 … …

  第二组调查的是农用工具:(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农用工具扁担 竹篓 … …

  第三组调查的是生活用品及其他:(表格内以绘画方式表示)生活用品及其他席子 牙签 … …

  3、除了以上小朋友刚刚说的之外,你还知道竹子可以做什么东西?请幼儿补充说明,(如窗帘、茶具、工艺品等)(幼儿没有说到的也可有老师补充)师小结:竹子的本领真大,像扁担、畚箕、竹篮、牙签、席子、坐垫等等,都是用竹子做的。

  4、开竹制品商店: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也来了很多竹制品朋友,让我们也来开一家竹制品商店,好不好?”

  请幼儿将竹制品按要求分类摆放:(各竹制品上贴有标签,如菜板贴上101,就将菜板放到厨房用具柜的101处)

  5、师小结,结束本次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精选)科学教案09-07

科学教案(精选)10-07

【精选】科学教案09-06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