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2 09:02:5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选【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优选【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案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完的态度。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堆高,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

  3、通过操作,让幼儿懂得运用各种材料来堆高,堆稳。

  教案准备:

  1、挂图:图一,小长颈鹿开心地住在小房子里;图二,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

  2、大小各不同的积塑,纸筒,纸盒(大小不同),小篮子,托盘,各种罐子和瓶子,纸杯,纸皮……

  教案过程:

  1、故事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故事内容:小长颈鹿住在小房子里很快乐,后来小长颈鹿长大了,小房子住不下了,没有房子住哭了。

  1)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你们说怎么办呢?

  2)我们一起建一间高高的房子让小长颈鹿住好吗?

  2、介绍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堆高。

  教师

  ⑴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可以建房子的东西,它们有什么?

  ⑵你们能用这些东西建一间高高的房子吗?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做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可以自己建房子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做。

  2)注意拿了材料找个舒服的地方去建房子,不要都挤在一起。

  4、小结。

  1)刚才你是用什么东西来建房子的?

  2)老师刚才看到有个小朋友怎么也建不成高高的.房子,他是这样建的,你们看房子为什么会倒?(楼底部太小,不平。)

  3)我们怎样建房子才又高又稳?(楼底要平和宽,建的时候要轻拿轻放。)

  启发幼儿用托盘,纸皮等辅助材料来建房子。

  5、鼓励幼儿再一次进行尝试,并用多种材料来建房子。

  1)提醒幼儿行走时要注意,手脚放轻点,以免碰到房子而使其到掉。

  2)重点引导幼儿如何利用辅助材料建高楼

  6、评价结束活动。

  请幼儿比比谁的房子又高又稳,请他说说他建楼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设计

  (1)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机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涉及到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2)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的作用。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书:(略)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PPT课件(过山车图片、立交桥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PPT出示过山车的图片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四、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活动反思: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积极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同的物体。

  大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只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可以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可以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己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老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提供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能力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后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老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老师把不同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通过这两幅作品不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能力的提升。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际感受,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大班阶段重在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的能力。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材料和探索、尝试的机会,每一环节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无拘无束地参与讨论,大胆尝试,获得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共同布置科探区域环境。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透明塑料袋。

  2.每组提供:装水的盆、空杯子、硬/薄纸片、毛巾、记号笔、弹珠、装水的盘子、蜡烛、打火机、硬币。

  3.教师示范图示、画板四块、记录表格共八张(二张/四组)。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教师空手抓空气。

  你们猜,我在干什么呀?你也来试试吧,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抓住?(激趣的方式一下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3.教师示范装空气。

  出示塑料袋:我有一个宝贝(塑料袋),我用这个宝贝试试能不能抓住空气。

  谁也想试试?(启发幼儿尝试用工具来抓空气。)

  4.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暗示幼儿:空气无处不在。)

  5.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你的空气在哪抓到的啊?

  你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请所有幼儿一起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感受空气特征(无色、无味、无形状、摸不着、看不见)。

  (提问步步展开,让幼儿了解空气特征。)

  二、游戏“身体需要空气

  1.教师以空气的身份说:虽然我无色、无味、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我的作用可大啦!很多东西都离不开我!你们相信吗?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

  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张开嘴巴,放开手后有什么感受呢?(舒服一点……)

  (教师以激趣的方法开启幼儿,幼儿通过共同游戏,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

  2.还有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呢?(请1-2名幼儿回答。)

  3.幼儿自由分成四组,讨论并记录。

  我们来个比赛,四人一组来找一找“谁需要空气”,你可以自己动脑筋想,也可以到我们班的材料收集架去找找什么东西需要空气。找到后就把它们画在记录表上,比比哪组找到的东西最多,好吗?(与原有主题环境互动。)

  4.讨论:请每组幼儿介绍画好的记录表。(幼儿协商讨论、参与积极。)

  三、魔法空气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空气在发挥作用。而且空气还有魔法哦!它能让很多东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你们相信吗?(教师积极主动地发起与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起并重。)

  (一)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介绍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并将图示张贴在表上,供幼儿在表格上作记录。

  1.空气能让水不从杯子里流出来。谁想尝试一下它的本领?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硬/薄纸片、水、盆。)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在这个实验里,空气没有从上往下压,而是由下往上托住了纸片,气压很强,压住了水,让水不能从杯子里流出来。薄纸片不能承受水的重量,所以空气托不住。而厚纸片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纸片会被水泡软。(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二)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幼儿再次实验

  1.空气还能让放人杯底的毛巾不被水打湿呢!想不想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水盆、毛巾。)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杯子里看起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其实除了毛巾,空气占满了杯子。所以把杯子平放入水中时,水进不去,毛巾不会被打湿。如果你是斜放到水里的话,水就会把里面的空气挤走,再把毛巾打湿。(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三)实验“取弹珠”

  1.有个弹珠掉到水里去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把弹珠拿出来而保证手不被打湿?谁能帮帮我啊?(幼儿:用夹子夹、戴手套……)

  师:可是我现在没有那些材料,我只有桌上的这些材料:蜡烛、打火机、杯子、水、硬币。不知道谁能用那些材料帮忙,帮我把弹珠取出来而保证手不会被打湿?

  2.幼儿分组尝试实验,教师不引导帮助,设置悬念让幼儿探索。(设置足长为科探区作准备,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四、师幼共同布置科探区

  我们把这个实验的材料放到探索区去做实验,我们一起想办法找答案。

  我们一起来布置“空气的秘密”吧!你们需要老师帮忙吗?(以幼儿为主,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产生影子的前提是要有光。

  2.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3.激发幼儿对于"影子"这一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活动重点:

  知道影子产生必须有光的照射;影子会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

  活动难点:

  通过做影子小实验,发现影子变化的原因是光线来自不同方向。

  活动准备:

  小电筒每人一个、镜子一面、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主题,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树荫》

  2.师: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

  小熊后来被什么东西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

  二、教师实验,孩子观察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以及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3.教师小结:影子产生的前提是有光;影子会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

  三、运用各种操作资料,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变化的特点。

  1.分组请幼儿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

  3.操作要求:

  (1)用手电筒从不同方位照射桌子上的材料。

  (2)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

  (3)交换操作材料。

  四、帮小熊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小实验,帮助小熊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叫小熊在树荫下睡觉时,要定时换位置,或搭个小帐篷等)

  五、游戏

  捉影子带领孩子们到户外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地上,幼儿用手捕捉,用脚踩影子。

  延伸活动:

  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发现更多有关影子的知识。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

  大家滚起来(科学)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尝试那些物品可以动。

  2、体验自己身体滚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球、瓶、纸盒、桶、积木、轮胎、圈、瓶盖等材料若干。

  2、 适合滚动的场所、垫子。

  活动过程:

  1、 探索发现会滚的东西。

  ① 玩一玩准备的.东西,说说哪些东西会滚。

  ② 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会滚,交流找到的是什么。

  ③ 找一找操场上有哪些东西会滚,交流找到的是什么,是怎么样滚动的。

  2、 探索身体滚动。

  ① 介绍游戏《乒乒乓》的玩法,将手臂弯曲,按儿歌节奏在胸前环绕边做边说“乓乒乓乒乒乓,轱辘轱辘一,轱辘轱辘二,轱辘轱辘三,辘轱辘轱四,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大家一起滚起来。

  ② 幼儿在垫子上尝试身体滚动的方法。

  ③ 跃然自由滚动,说说自己像什么。

  3、自由组合练习滚动。如:身体伸直向左右翻滚,抱着膝左右翻滚,像求、坦克、圆木、小蜗牛等。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声音辨别乐器,并能找到相应的摆放位置。

  2、能仔细聆听声音,按规则操作。

  二、活动准备:

  1、铃鼓、三角铁等乐器

  2、活动材料第6页

  三、活动过程:

  (一)什么乐器在唱歌?

  1、教师一次介绍乐器的名称并演奏,幼儿根据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指认“XX(乐器名)在哪里”。

  2、请幼儿闭上眼睛听乐器发出的声音,辨别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请个别幼儿蒙上眼睛,听听什么乐器在哪个位置唱歌。

  (二)乐器在哪里?

  1、出示格子底板,将铃鼓、三角铁、圆舞板、双向筒、鼓的图片贴在相应的格子里。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或幼儿)一次演奏五种乐器。幼儿睁开眼睛,根据听觉辩论“十字格”中相应的乐器。

  (三)乐器位置在哪里?

  1、翻到幼儿操作材料第6页

  2、请幼儿先用手指做连线动作,确定之后再把乐器和十字格中相应位置的`“▲“连上线。

  3、巡回观察,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指导。

  (四)活动延伸:

  可以将乐器投放到区域角进一步加以巩固,使幼儿知道乐器的名字。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石头一粒。

  2、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

  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蛋有多种,能区分鸡蛋、鸭蛋和鹌鹑蛋。

  2、尝试剥蛋,体验动手的乐趣。

  3、感受亲子互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生熟鸡蛋、鸭蛋、鹌鹑蛋若干。

  2、盘子、抹布若干。

  3、贴有鸡、鸭、鹌鹑图片的箩筐各一个。

  4、箱子一只,方巾一块。

  活动过程:

  (一)箱内摸蛋,激发兴趣。

  1、出示装有蛋的箱子请幼儿来摸一摸、猜一猜。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了许多礼物都藏在这个箱子里,它们说先让小朋友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为什么?

  2、打开箱子并请幼儿每人拿一个蛋:原来里面藏着蛋宝宝。

  (二)尝试操作,大胆探索。

  1、给蛋宝宝分类。

  看看你拿的是什么蛋,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出示贴有鸡、鸭、鹌鹑图片的`箩筐,请幼儿给蛋分类:鸡妈妈、鸭妈妈、鹌鹑妈妈来了,小朋友们把蛋宝宝送到自己的妈妈那里去吧。(幼儿操作)

  检查结果并小结。

  2、认识和区分三种蛋的外在特征。

  将三种蛋置于实物投影仪上:这三种蛋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认识蛋黄和蛋清。

  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兴趣:你们想知道蛋宝宝的里面有什么吗?怎样才

  能看到里面呢?(鼓励幼儿交流看到里面的方法。)

  打鸡蛋并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你看到了什么?(蛋黄和蛋清)

  小结:蛋里面有蛋黄和蛋清,他们都很有营养,如果每天吃一个蛋有利于身体健康。

  相继打开鸭蛋和鹌鹑蛋,让幼儿感知三种蛋的蛋黄大小。

  (三)剥蛋、吃蛋。

  1、拿一个熟的蛋作敲打状:咦,怎么没有蛋黄和蛋清流出来?

  引导幼儿发现是熟的蛋,教师示范讲解剥蛋的方法。

  2、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会吃到什么蛋。

  3、请幼儿把剥好的蛋送给爸爸妈妈吃,要求说清楚“请爸爸(或妈妈)吃×蛋”。

  引导语:平时都是谁剥蛋给你们吃?(幼儿回答)今天我们换一下,来做一回孝顺的好儿子和好女儿,让我们来剥蛋给爸爸、妈妈吃,好吗?还有一个要求:在你送蛋给爸爸、妈妈吃的时候,要说“我请爸爸(或妈妈)吃×蛋。”

  (四)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去查一查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9-07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精选】科学教案09-06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