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2 10:04:0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大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又名布袋莲,水葫芦。雨久花科植物。茎短,匍匐枝生新株;叶莲座状簇生,叶柄膨大成气囊有助于叶漂浮水面,叶宽卵形,圆形;总状花序直立,花淡蓝色。生长于静水池塘、湖泊中,植株挺出水面。原产美洲,长江以南诸省已广为种植。全株为高产猪饲料。花大而美,亦可栽培供观赏。

  附1:滇池的水葫芦案例

  水葫芦给滇池造成损失的案例是入侵物种危害的经典案例之一。

  20世纪80年代,昆明建成了大观河──滇池──西山的理想水上旅游路线,游客可以从市内乘船游览滇池、西山。但90年代初,大观河和滇池里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河面和部分滇池的水面,致使这条旅游路线被迫取消,在大观河两岸兴建的配套旅游设施只好废弃或改做其他用途,大观河也改建成地下河。这些只是直接的经济损失,由水葫芦造成的生态损失却很难估量。

  附2:为水葫芦正名

  水葫芦,近年来被视作是一种“毒草”,被视为一种污染环境的有害生物,困扰着我国绝大多数的南方城市。人们为如何消除它的危害而伤透了脑筋。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俗称水葫芦等。它是一种水生漂浮植物,高约0.3米,在深绿色的叶下,有一个直立的椭圆形中空的葫芦状茎,因而得名。每年夏秋之间,江河里的水葫芦大肆泛滥,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有弊必有其利,水葫芦也不例外。

  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水葫芦是一种可供食用的植物。武汉专家提出“吃论”:水葫芦的味道像小白菜,是一味正宗的“绿色蔬菜”。爆炒水葫芦、汤煮水葫芦,味道都很不错,除了它的根部并无害处。用它制成的饮料,曾在武汉上市10万余瓶,一销而空。水葫芦还可以加工提炼一种食品添加剂,可以治感冒。水葫芦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包括人类生存所需又不能自身制造的8种氨基酸。水葫芦真是个好东西。因此,应为水葫芦正名。

  这个消息是可信的'。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处,我曾亲眼看见农民把水葫芦从河里捞起来,切碎了用来喂猪,猪很爱吃。后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猪也不吃这种青饲料了。不料时过境迁,丰富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向江河排放,水富营养化了,导致水葫芦疯长,成了“绿魔”,也是始料所不及的。

  现在,科学家的上述发现,为水葫芦的“解困”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水葫芦可以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资源。对它作综合利用,可以开发出许多新产品。有识见的厂家不妨一试。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美食家们也不妨试吃一下。上海市民日后的餐桌上如能出现这道家常菜,饭店里也推出这款新的佳肴。那么,上海江河里每年涌起的十万吨水葫芦,也许不是太多,而是不够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欺负、讥笑、羡慕”等词语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学生交流作者安徒生的有关知识

  1.根据学生课下所搜集的资料,找3-5名学生介绍安徒生的生平。

  补充:[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安徒生从小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

  1829年,安徒生创作的一部喜剧在皇家影剧院上演的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十年前,他几次想在这个剧院里找到一个小小职位,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

  2.在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生平后出示课件1: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家。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贫民区。他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代表作:《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

  二、导入新课

  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识记生词的情况:

  暖烘烘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欺负 篱笆 讥笑 芦苇 冻僵 木屐

  3.出示课件3让学生把四幅插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好顺序。

  4.按照课件3的顺序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过去教学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但是这样的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许多难题。]

  四、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记叙丑小鸭遇到的不幸遭遇的句子。体会它当时的心情。[失望、胆怯、孤单、可怜等]

  2.同学们,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合作一下,每人读一个部分,把丑小鸭悲惨的命运读出来,把我们对丑小鸭的爱与同情读出来吧![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细细地体会课文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3.哪些同学可以用朗读展示丑小鸭可怜的命运?同学们,请你也在心里默默地读吧!

  [师相机指导:出生时大家对它的失望;被人欺负的胆怯与孤单;呆在芦苇地里的孤寂无奈;冻僵在冰上的令人心怜。]

  4.学生讨论,丑小鸭在这些打击面前,抱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追求?

  [我要飞向它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然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白天鹅?

  5.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天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第39-47自然段。[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丑小鸭惊喜,非常愉快的心情。]

  6.学生讨论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意。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2)它感到非常难为情。它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它感到太幸福了,但它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棵好的心是永远不骄傲的。[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棵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五、系生活,小结延伸

  (1)这只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总要想到些什么,不知道大家读完了这一课,会想些什么呢?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学习不好,或是在一些方面有不足,他们应该怎么做?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教学设想:初一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初中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在作文和周记中抱怨连天。再加上初中学生尊重老师普遍做得不够,我想借些进行德育渗透会比学习一些语文知识更有意义。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情感,学会尊重老师。

  2、学习海伦能吃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的.精神。

  3、指导学生开展适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尊重老师,学会做人。

  2、学习海伦吃苦的精神,从而正确面对初一相对紧张的学习。

  教学内容:◆导入:

  ①老师唱《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引出“老师”话题,并检查课前布置的“感谢老师”为主题的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且评出最好的几份,课后张贴在学习栏。

  ②活动导入:请一同学闭上眼,让同桌在手心写一个字(3至5画),然后猜猜看,到底写了一个什么字?由此认识对盲文学习的困难。

  ◆ 读:①放声读课文,熟悉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②概述文中最感人的情节。(指名回答)。

  ③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 说:讨论:①海伦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老师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②莎利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③ 中多数篇幅写“我”,可文章是赞美老师的,请问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注:以此引出间接描写)。

  ◆写: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从海伦的成功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目前的学习紧张吗?跟小学相比苦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相信学了海伦的学例后会更知道如何面对困难,用什么去克服困难?把你们的心得动笔写下来吧!

  ◆ 听:跟着音乐齐唱闽南语金曲《爱拼才会赢》,激励学生吃苦,奋发向上!

语文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理解并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培养立大志并为之奋斗的精神。

  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活动重点】

  理解本文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章写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活动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朗读录音磁带。

  3、补充的相关资料。

  【活动时间】

  90分钟。

  【活动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助读

  1、由唐宋八大家和王安石变法引出作者。

  2、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3、了解时代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活动之一:朗读活动

  1、听朗读录音或多媒体配音朗读:学习字音和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句读,读准字音,读出表情。

  3、检查朗读效果:学生单人朗读,师生听读,并进行评议,师生相互取长补短。

  三、活动之二:学习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自学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借助工具书,学生自读全文,学习文中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记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寻求解决,疑难问题供班级交流。

  3、师生班级交流:小组问题展示──班级交流讨论──师生答疑解难──形成班级共识。

  四、活动之三:小组合作探究

  1、总结性学习活动:

  ⑴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积累学习。

  ⑵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的归纳学习。

  ⑶小组学习中还存在的新问题记录。

  2、探究性学习活动:

  ⑴本文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⑵“尽吾志”一句跟前文记游中哪句话是照应的?

  ⑶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么紧密联系的?

  ⑷体现课文主体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小组作业,供班级交流使用。

  五、活动之四:班级交流

  1、多媒体展示某一小组的总结性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修订补充。

  2、多媒体展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班级交流讨论:展示成果──小组异议──班级讨论──师生交流──形成共识。

  六、布置作业(略)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语文教案 篇7

  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 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 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六、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 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 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 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 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 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 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 学习第二段。

  A、 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语文教案-隆中对。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隆中对》。”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晴天的夜晚天空中有些什么;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欣赏美的情趣。

  2.认真看图,看懂图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四个词:月儿、船儿、看见、蓝天,认识并会写小字头。

  4.能正确回答课后思考题,正确书写生字笔画、笔顺。

  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六个生字,认识一个部首。

  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一)启发谈话:

  板书“船”字,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字?你们见过船吗?有哪些船?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10.小小的船”。

  问:这个课题里讲的是什么船?“小船”和“小小的船”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2.“小小的船”是一首儿歌,讲一只很小的船的事。翻开课本,读读课文,看这只小小的船是什么样的。自己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读读拼音。

  二、教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借助汉语拼音音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回答:全文共有几句话?

  分句朗读,检查字音。

  (二)细读课文,理解词句:

  1.这首儿歌里说的是怎样的一只船?读儿歌第一句,回答问题。

  2.用铅丝演示:“弯”(稍弯),“弯弯”是弯得很,形如弯月。

  3.教师:儿歌里讲的船不是一般的船,是把弯弯的月儿当作一只小船。(出示图片或幻灯片,上画一轮弯月。)就是这样的月儿,弯弯的,像只小小的船。(板画一只小船)一个小朋友坐在月亮上,(在弯月上加上小孩图片)把月亮当作小船。

  4.问:这只船的.两头怎么样?儿歌里怎么说的?课中操:唱歌《小小的船》,并加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加动作。

  三、总结

  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小朋友你们喜欢星星吗?老师这儿有,想要吗?如果你能把星星背后的字领着大家一起读,那这颗星星就是你的了!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感知课文

  1、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好吗?请小朋友闭起你的眼睛,我们出发了……我们跨过小溪,爬过高山……(课件出示晴朗的夜空图,星星在闪烁,同时放伴奏音乐《闪闪的小星星》)

  2、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在这里你看见了什么?

  3、对了,就像这样一亮一灭,我们就说“闪闪的”,闪闪的什么?怎么样的星星?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闪闪的?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话

  1、夜空是多美啊!好象缺了什么?(点击圆月或弯月)

  2、课文中的月亮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边读边想。

  3、课文中的月亮

  教案《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教案一》,

  是怎么样的呢?

  4、教学生字“两、头”

  (1)“两、尖”就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自己能学会吗?分小组学习

  (2)你是怎么样来学习这两个生字的?(字音、字形、组词、造句)

  (3)反馈、交流

  (4)弯弯的月儿两头……,就请你在在月儿两头尖的地方各写一个“尖”字。(课件两头各出现一个尖字。)

  5、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对了,像小船。(出示船与月儿比较图)像在哪里?

  6、领读句子。这里的“小小的船”就是指什么?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就是指什么两头尖?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句子。自己读、齐读、个别读(课件出示句子)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7、老师读一遍你认为好听吗?好听在哪里?(课件出示有隔音符号的句子)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句话

  1、夜空这么美丽,你想不想上去看看?请大家再次闭起眼睛,我们就从小河边出发,一起飞向蓝天,飞吧,飞吧,坐到月亮上去……(放音乐《小小的船》的伴奏)

  2、你坐在月亮上舒服吗?(课件出示小女孩坐在月亮上)那就让我们坐在月亮船里愉快地唱着歌,在夜空中遨游吧!(课件《小小的船》歌曲)

  3、你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对你的同桌说说

  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课件出示句式)

  4、小朋友看见的真多,书上的小朋友,却只看见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什么是“只看见”?——其他都没有看见

  5、学习“只”

  A、读音zhi告诉是一个翘舌音

  B、你怎样来学习这个字的?

  C、看着老师书空,自己学着进行书空。

  4、那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自己读、齐读、个别读。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5、你认为该怎么读,最好听呢?(课件出示有隔音符号的句子)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总结谈话

  朗读全问,做练习

  第三课时

  (四)、指导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夜空多美啊!我们在夜空中遨游,看见蓝蓝的天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呢!你喜欢它们吗?把天空的美,和你喜欢的语气读出来读出来,好吗?

  1、自由找朋友,读给他听。

  2、集体读,指名读,表演读

  小朋友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让你们听一首歌,如果你们会唱就跟着一起唱好吗?放《小小的船》的音乐,学生跟唱,实际为背诵。

  三、巩固复习

  1、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生字。(开火车)

  2、练习:(课件先出示填空题,再出现答案)

  弯弯的()小小的()

  闪闪的()蓝蓝的()

  3、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中所学的字词,能够读写正确的笔顺

  2、能流利地、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记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字词

  形近字:自——白 木——禾 升——开 日——目

  同音字:升 生 禾 河 又 右

  二、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一定收获很大!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

  从小猴、小鹰、小鸭身上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力量大;小黄莺教给我们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不怯懦。

  三、复习

  1、复习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词

  2、听写

  3、朗读课文,抄写有特点的句子,会填空。

  4、归类识字:

  鸟——鸡 鸭 鹅 鸽 鸣 鸦 木——树 根 杨 柳 松 梅 林

  草——花 草 苗 节 莲 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6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