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4 09:26:3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精品【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教案精品【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出示动画:雨点落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尝试解释牛顿的第二个问题

  1、看到苹果落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牛顿还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顿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你没有想到吧?

  牛顿思考问题的深度比我们更深,想到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我们应该向牛顿学习。

  3、对于牛顿的第二个问题,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学生讨论,说说)

  4、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做个“滴水不漏”的小游戏,好吗?

  5、讲解游戏规则,教师演示,请一个学生演示。

  (1)用手紧紧握住系着水杯的绳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转。

  6、学生游戏。

  7、谈话:当我们把水杯倾斜甚至倒过来的时候,水会怎样?为什么会掉下来?

  当水杯快速旋转时,水有没有掉下来?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提示:刚才我们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样运动的?

  (板画:水杯绕手圆周运动轨迹图)

  8、你能对牛顿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作出解释了吗?

  (提示: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那么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水杯有什么联系呢?)

  9、可以说,没有牛顿对“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解释,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

  请看——(播放神五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

  六、课堂总结

  (时间充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并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并围绕“苹果为什么落地”作出了两个非常科学的解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吗?(请学生说说)

  你有过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你愿意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时间不足)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板书:

  20、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学习使用人民币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人民币元、角的认识,进行点数并记录。

  2、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10以内的加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10以内的.加减。

  活动准备:

  货架 各类商品(带有标价)

  自助银行(鞋盒10个) 磁带 投币箱(1个)

  人民币(五元、一元、二元、五角、一角)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今天的活动

  今天“国际超市”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东西,咱们去购物吧!没钱那怎么办?对,我有你们的存折,那我现在发给你们,请你与你的好朋友一起来那你们的存折,走,咱们去取钱!

  1、要看清楚存折上有多少钱,你们把它全部取出来,点清楚用笔写下你们取出多少钱,取好了吗?

  2、咱们到“国际超市”去吧!哦,我都忘了告诉你们“国际超市”在那了,它在北京路,坐2路车就到。

  二:带幼儿乘车,引导幼儿投一元钱到投币箱(放录音)

  孩子们,这辆车就到“国际超市”快上,我们要买票的,一个人一元,两个小伙伴是几元钱呢?

  三:组织幼儿进超市购物

  看,我们到了,你们一会可以到超市购物,那我要提个要求:

  1、 钱是你和小伙伴的,买东西的时候要相互商量。

  2、 你们一共有多少钱,买东西时要算清楚,合理花你们自己的钱。

  3、 要看清楚标价,在付钱之前,你们两个好伙伴要算清楚需要多少钱,再去收银台付款。

  好了,祝你们在“国际超市”买上你们自己喜欢的东西!

  四:教师当顾客参与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

  引导幼儿看标价,打算要买的物品,把价格进行计算,看看自己的钱够不够,同时教育幼儿合理选购商品。

  五:教师组织幼儿小结

  来,到休息间休息一会,你们今天都有什么收获?(引导幼儿讲自己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科学教案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熵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太阳的热量,体验火辣辣的感觉。

  2、知道大热天不能在户外呆太久。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大树下一处阴凉空地一个做成刷子状的太阳道具活动前玩过“红太阳”游戏。

  活动过程:

  一、顽皮的太阳意图:通过mp3儿歌感受太阳火辣辣的形象。

  1、出示太阳道具,夏天的太阳很顽皮,像把刷子,把屋子外的人都刷的火辣辣的。

  2、教师一遍演示道具,一边朗诵mp3儿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夏天的太阳究竟把谁耍得火辣辣呢?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描述。

  二、向太阳借点火意图:通过摸摸、到太阳下等活动真实感受有太阳的温度感受。

  1、太阳这么热,我们向他借点火吧。

  2、请幼儿摸摸自己裸露在外的皮肤,在默默旁边小朋友的,感受室内的温度。

  3、带领幼儿在操场上坐成一圈,然后以用道具和孩子们玩耍mp3儿歌,并把mp3/儿歌内的词换成孩子的名字。

  4、到户外太阳下感受皮肤的温度。

  三、大树底下好乘凉意图:感受在大树底下的凉快,让幼儿知道在太阳底下会比其他地方热。

  1、带孩子到大树底下,启发幼儿互相说说在太阳下的感受。

  2、随着幼儿皮肤温度的降低,引导幼儿感受凉快。

  3、在太阳底下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根据大纲要求,中班的幼儿要学会自己穿衣服。穿衣服的关键就是认识衣服的领子,找到领子后穿衣就方便了。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各式各样的衣服已经使他们眼花缭乱了,五花八门的领子更是会使他们头疼。特别是有一种夹克衫,它们的领口、袖口、下摆都是用氨纶编织的,而且是一样宽窄的,孩子们实在是分不清。为了让孩子们快速掌握各种领子的特征,尽快地学会穿衣服,我们特意设计安排了一次“认识领子”的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让幼儿知道穿衣服首先要找领子,而领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认识一些常用的,普通的`领子,并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各种漂亮的衣服领子。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教具:各种领子的衣服(小朋友平时穿的衣服和衣服图片)。

  学具:各种领子的衣服图片、图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衣服,你们看看是谁的?(分别讲出是谁的)请这位小朋友上来穿穿这些衣服,其余小朋友仔细观察,并从观察中得出结论:穿衣服首先要找到领子。

  这些小朋友的衣服不仅颜色漂亮,而且它们的领子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是要让小朋友来认识这些领子的。

  教师讲解教师分别出示一些常用的、普通的领子,如:方领、圆领、尖领、西装领等,让幼儿讲讲是什么领子?并教给幼儿正确地称呼这些领子,从而对领子形成一定的概念。

  教师出示图片,讲讲一些不常见的领子名称,如:燕尾领、青果领、蟹钳领、驳壳领、中装领等等,特别让幼儿认识一种氨纶编织的领子,虽然它与下摆一样宽窄很难分辨,但是只要掌握领子短、下摆长就行了。这样能让幼儿知道更多的领子种类,加深对领子的印象和认识。

  幼儿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观察幼儿穿的衣服各是什么领子?分别讲出名称。

  玩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桌子边走边念儿歌:“找找找,找领子,找出xx的领子来。”分别拿出桌上摆放的领子的图片,这样巩固对领子概念的掌握。

  鼓励幼儿设计创造各种自己喜欢的、认为是最漂亮的领子(在纸上作画),并讲讲自己设计的领子叫什么名字?然后把领子介绍给大家。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领子,并叫出了它们各种各样的名称,今后你们一拿到衣服,双手一提起领子,穿衣服就省事了,穿衣也就学会了。

  今天小朋友真能干,设计了许多漂亮的领子,你们都是小小设计师。希望你们长大以后为人们设计出更多更新型的领子,成为一名大设计师。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6

  核心导读: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纸、塑料袋、吸管、扇子、风车、记录表、笔。

  指导要点

  1.猜测风的形成。

  2.尝试用不同的纸张、物体造风。

  3.尝试形成风来吹动风车,让其转动,探索风车转速与风力的关系。

  4.自己制作简单的风向仪,测试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施步骤

  1.猜一猜。在实验之前,先请幼儿猜猜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起风了?风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造风。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纸、材料想办法制造出风,比如用纸扇、用吸管吹等等,并说说你从哪里看的出有风了。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风的作用。感受风的存在,想办法制造出风让风车转起来,探索不同物体产生出来的风力不同,越是硬,表面积越是大,靠物体越是近,产生的风力就越大。知道风力越大,风车转的越快。

  4.制作风向仪并记录。用皱纹纸制作简单的风向仪,从不同方向制造风,探索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讲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并与同伴分享探索结果,交流,遇到问题继续探索解决。

  反思分析

  这个探索活动是在组织语言活动《风在哪里》后我向孩子们提出的延伸问题,孩子们都知道了从花、草、衣服等东西被吹动后,可以知道风的存在,但是风是怎么来的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探索。孩子们先纷纷猜测,然后通过我提供的材料开始探索、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非常投入,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制造出风,有的孩子还发现同一种材料能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风。制造出风以后,我通过风车转动来让幼儿发现风力的问题,通过风车转动的速度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风力与风车转动的关系,知道同一种材料用力大,就能转的快。但是这个要教师指导,因为不同材料产生的风力是不同的。这里有两个维度,孩子会弄不清。最后风向与风源的研究也是比较简单的,我让孩子用箭头表示风源,用小旗表示风向,孩子们都能很清晰的表示出来。我觉得还能再延伸一点,比如教师可以收集更多材料,让孩子讨论风的利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大自然的影响等等。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尝试用多种方法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3、引导幼儿对探索影子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活动准备

  1、空间较大的暗房和室外活动场地;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2、录音机、音乐磁带;布娃娃、粉笔。

  三、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在暗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

  (1)引导幼儿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

  (2)引导幼儿在暗房找影子:先不开灯——没有影子

  开灯———有影子

  教师开灯、关灯,幼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知道有灯光的地方会有影子。

  (3)听《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做手影游戏。

  2、在阳光下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阳光下什么东西有影子,幼儿结伴探索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1、创设游戏情景,引出探究问题。

  (1)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怎样的?

  A、幼儿在阳光下站立不动,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B、幼儿在阳光下不断变换动作,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状会变;影子是跟着我们的,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

  2、比较娃娃和它的影子的不同。

  布娃娃漂亮——金色的头发、花裙子、大眼睛。 布娃娃的影子不漂亮——黑黑的、看不清它的大眼睛、也没有花裙子......

  3、观察比较自己和自己影子的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讲,如:我衣服上有扣子,影子上没有;我头上有汗,影子上没有......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三)通过幼儿之间合作画影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1、幼儿互相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造型画影子。

  2、找一找,阳光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帮他们画影子,如:书、玩具、楼房等。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个物体的轮廓,但影子很有趣,会变、会动。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游戏"踩影子":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追捉玩踩影子的游戏,进一步丰富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活动在有趣的游戏、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延伸

  1、找影子: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有影子。

  2、教师或家长给幼儿提供绳子、布、透明胶、椅子、纸等物品,引导幼儿试一试,能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分开?

  3、画影子:请幼儿分别把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影子的形状、位置有什么变化?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利用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幼儿对影子的好奇心理,培养了幼儿观察、比较,主动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