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5 10:41:1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连接腰带,并能表述连接方法;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2.乐意动手操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皮带、腰带若干。

  2.橡皮筋、回形针、扭扭棒、柳条、夹子、磁铁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谈话导入。

  1.(出示皮带):这是什么?(皮带)你见到谁用过皮带呢?怎么用呢?

  2.系皮带。

  二、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师: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根腰带,看看这根腰带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呢?

  (2)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3)提问:你用了什么材料把腰带连接起来了?是怎样连接的?(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刚才你们发现用柳条、夹子、扭扭棒……可以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有的用柳条、回形针……“穿”过洞把腰带连接起来,还有的用夹子“夹”、磁铁“吸”、回形针“别”……也把腰带连接起来,方法都很不错!

  2.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1)师:等会儿请小朋友把刚才没玩过的材料,去试一试,这些材料能把腰带连接起来吗?已经玩过的材料,还可以动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多的连接方法?

  (2)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3)提问:这次你们肯定有新的发现了吧,说一说你们都选了什么材料,用了哪些方法把腰带连接起来?(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你们真能干,又发现了更多的连接方法。(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3.游戏:腰带上的“结”。

  (1)提问:小朋友,想一想在这么多的材料和方法中,哪一种材料、哪一种方法连接腰带最牢固又最方便呢?(幼儿讨论)

  (2)幼儿游戏。

  (3)小结:今天我们自己动手,用6种材料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发现:有的材料连接起来很方便,但不是很牢固;有的虽然很牢固,但是连接起来不是那么方便;还有的材料连接腰带又方便又牢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连接。

  三、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连接,你能找出来吗?

  2.幼儿寻找,并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小百科: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分为榕树;杨树;柳树;柏树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这节科学与数学《水的几种状态》,主要是从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活动中得到的启发。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物质存在着好多种状态,水到底有那些状态呢?对于学前班幼儿来说,不仅可以从语言表达、思维想象上获得重大突破,还可以动手去探究这些东西。我们就以一杯清水做实验、观察现象学习新知。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造作观察水,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通过观察去探究未知世界。

  3、通过总结,实际操作去了解水世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几种状态。

  教学难点:水的几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活动准备

  师:一个可移动式的小车载小冰箱,一杯水,一个小铁盆,一个小锤子 ,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生:纸、笔,一个小烧杯。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小马过河的故事(根据范画创编故事)。

  (2)小马夏天过河,发现河水很深,它怕会淹死在河里不敢过河,低沉着脑袋就回家了,妈妈告诉他河水很浅,它再一次尝试就过去了;小马第二次过河,它选择冬天,可是冰很薄,它差点淹死,回家都就冻感冒了,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启发幼儿观察想象,能大胆说出内心所想)。

  分析:教师用一个美妙的故事,把一幅简单的画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讲述出来,生动的故事情节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给幼儿创设了思维、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实际操作,引发学生再学习

  先让同学们用手指试一试水,滑滑的,是液体状态,然后教师将水倒入铁盆里面,将铁盆放入车载冰箱中经行10分钟制冷。经过10分钟的制冷后,我们发现,以前的水不是水了,它变成冰块了。然后让学生用手再摸摸,发现冰冰的。

  问:水摸上去为什么滑滑的,温差不大,而冰摸上去问什么会感觉很冷呀?

  老师叫同学们用温度计分别测水和冰的温度。

  水的温度>10度。

  冰的温度>0度。

  3、将冰化成水

  我们将冻好的`冰再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不一会的功夫冰就化了,发现冰还冒气很快变成了水。

  4、总结

  水的液态、水的固态。水还有几种状态:雾、雪。

  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本节对已知世界的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2、本节课教师使用了最简单的车载冰箱制冷技术将一杯水先冻成了冰,然后又加热化成了水。

  3、认识已知事物要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去了解它。

  4、通过本节课我们更多的对已知世界的科学现象去不断探索,增强了我们的好奇心。

  5、在试验中我们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去记录一些数据和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好几样东西混在一起的现象。如果是一些常用的物品,如多种粒状的农作物、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色彩的蜡笔……混在一起,在要使用的情况下,必须提前把它们一样一样分出来。为培养小朋友分离常见混合物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合适分离工具的兴趣,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分一份。

  活动目标:

  1.动手动脑,尝试用小工具分离豆豆混合物。

  2.通过工具使用比较,找出最适合的分离工具,并能清楚表达分豆过程。

  3.初步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贴有花生、绿豆、小米标记的.整理箱各1只,装有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的整理箱1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共计40小盒。

  2.8人操作台3张。

  操作台(一):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大孔、小孔箩筐各8只,白色分类盒24只。

  操作台(二):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勺子8把;空碗24只。

  操作台(三):托盘8只;花生、绿豆、小米混合物8小盒;夹子8把;空碗24只。

  3.灵动操作台1张,放置3套不同工具的操作分离材料。

  4.幼儿选工具记录单20张,五角星贴纸若干张。

  5.分离混合物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今天食堂的阿姨遇到了麻烦事,一不小心把花生、绿豆、小米三种混在一起了。要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帮忙吗?

  二、出示小工具,猜想最适合的分豆工具。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勺子、夹子、箩筐3种分豆工具。

  2.请你们猜一猜,什么工具最适合分豆豆?

  3.请你在你认为适合分豆的小工具后面贴一个小星星。

  4.请认为勺子(箩筐、夹子)分豆最适合的小朋友举手。

  三、根据猜想,使用工具分豆。

  1.你选的小工具真的是最适合的吗?

  2.到底哪种小工具最适合分豆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

  (1)分的时候,请你先看看、想想托盘里整齐的放着什么?分出来的豆豆可以放哪里?然后再动手分。

  <<<12>>>

  (2)混在一起的3种豆豆全都分好了,放哪里呢?

  (3)分好了还可以试试用其它小工具分豆。

  (4)送豆豆时要看清标记。

  (5)送完豆豆,请把桌上的工具一样一样放回托盘。

  四、集中幼儿交流小工具分豆,比较出最合适的分豆工具。

  1.你刚才用了什么工具分豆?(请你在小工具的大拇指下面贴上小星星)怎么分的?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3.用什么工具分豆的小朋友最先分完?他们为什么会最快?

  4.我们请3个小朋友选用不同的工具来比一比。

  5.请用箩筐分豆的小朋友介绍:你是先用小孔箩筐还是大孔箩筐分豆?我们看到了什么?

  6.教师小结箩筐有孔的特性,便于分离大小不一的物体,是3种工具中最适合分豆的工具。

  五、全体幼儿体验用箩筐分离豆豆混合物。

  1.用大孔、小孔箩筐交替使用分豆真好,你们想不想都来试一试?

  2.3种混在一起的豆豆全分完了,请把最后一颗小星星送给小箩筐,贴在有两个大拇指标记的最下面一格。

  六、看视频,了解生活中其它混合物的分离方式。

  1.混在一起的豆豆需要分一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需要分一分呢?

  2.幼儿观看视频,拓展生活经验。

  3.教师小结:原来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会一不小心混在一起,为了使用需要,必须想办法把它们一样一样分离出来。小朋友还可以动手帮忙分些什么呢?回去和爸爸、妈妈、好朋友一起找一找,分一分。

  4.食堂送豆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2、比较各种物品上的条形码,知道条形码的作用。

  3、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条形码。

  2、知道每件商品上都有条形码,并初步了解条形码的作用。

  3、活动室四周布置一些标有条形码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一)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1、请幼儿把带来的条形码和好朋友进行交流。

  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许多商品上的条形码,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一起比一比说一说。

  2、集体汇总:条形码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刚才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比较了条形码,那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条形码是粗细不同的'直线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二)比较条形码的不同,了解条形码的作用。

  1、师:请你找一件物品,并和你旁边的好朋友比较一下它们的条形码。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相互交流后小结:各种商品上的条形码都是不一样,这些线条的粗细排列和间隔的距离不一样,下面数字的排列也不一样。

  2、比较相同物品上的条形码,发现它们的异同。

  (1)师出示幼儿所拿的两个不同品牌的牙膏,请幼儿猜猜他们的条形码是不是一样,并用比较法进行验证。

  (2)师出示两条大小不一品牌相同的牙膏,请幼儿说说它们的条形码是不是一样的,用比较法进行验证。

  (3)设疑

  A、为什么相同品牌的牙膏,它们的条形码不一样?

  B、如果是一种品牌、一样大小的牙膏,它们的条形码又怎么样?

  幼儿交流各自的看法后小结: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它包括了商品的价格、型号、产地等。品牌相同大小不同的牙膏的价格、型号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条形码也是不一样的。

  (三)去附近的超市验证条形码的作用。

  活动延伸:

  条形码是商品上的身份证,我们人也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同一天出生的人,身份证号码也是不同的,请幼儿收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于下周带到幼儿园和好朋友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豆子泡水之前和泡水过后的变化。

  2、了解泡过水后的豆子的构造。活动准备:干黄豆和泡过一夜的湿黄豆若干,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回忆泡豆子的情形。

  1、想想昨天我们是怎样泡小豆子的`?泡的是什么豆子?它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泡过水的豆子的形状。

  1、出示两种豆子:泡之前的豆子和泡过水后的豆子大小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个大哪个小?泡过水后的豆子外皮怎样?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2、请你们拿一个小豆子,轻轻剥开两瓣,看看里面怎样?你知道里面长出细细的小芽叫什么吗?胚芽有什么作用呢?(

  3、小结:植物的胚芽是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位于胚轴的顶端,突破种子的皮后发育成叶和茎。

  三、画一画。

  1、请你将泡之前的豆子的样子和泡过水后的豆子模样画出来。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并说出泡过水后的豆子的构造。

  四、延伸活动。

  我们将这些豆子种植起来,看看它们都会有什么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01-09

大班科学教案03-1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3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

大班科学教案《鸡蛋》03-29

【热门】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热】07-01

大班科学教案【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