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时间:2023-06-09 11:28:01 教案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户念遂至寝步盖)

  (PPT出示:句子大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夜游的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

  黄州承天寺

  夜游的内容

  庭院赏月

  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xx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

  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寻友赏月志同道合

  景:庭中月色清幽宁静空明澄澈

  情:闲人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5-13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8-2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篇10-2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3-2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篇)04-02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教学反思02-1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篇03-21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12-31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03-09

开封大相国寺寺导游词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