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

时间:2023-03-01 08:54:30 教案 我要投稿

《范进中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1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三、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1、梳理情节。

  请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复述故事。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复述、同桌间相互复述的方式,将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出来。

  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思考:

  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

  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

  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五、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

  一、归纳变化,探究成因,认识生活:

  1、归纳变化。

  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

  提供角度如: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典型:胡屠户、邻人。

  (4)本人态度。

  明确: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是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

  2、这些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的冷漠无情。

《范进中举》教案2

  一.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预习提示”中的字词

  2. 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作者、作品的介绍(教师备用资料见课件)

  3. 根据插图复述故事梗概

  范进进学(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后回家,来贺喜的丈人胡屠户又挖苦、教训了他一顿,范进连连称是。

  为了能参加乡试,范进去向丈人借盘缠,不但未借到,还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

  范进不甘心,便瞒着丈人去参试。回到家,家里人已经饿了两三天,范进又挨了胡屠户一顿骂。

  出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就吩咐范进将一只生蛋鸡抱到集市上卖了买米。

  报录人上门报范进已中举。邻居找范进回家。

  范进一看报贴,喜极发疯。

  众人议论给范进治疯的办法,有一报录人提出找他平时最怕的人打他嘴巴。

  众人找来范进平时最怕的胡屠户,胡屠户在众人劝说下,壮着胆子边骂边打了范进一个嘴巴,治好了他的疯病。

  范进刚到家,张乡绅就来拜会他,与他攀认世弟兄,还送给他银子和房子。

  范进送了六两多银子给丈人,胡屠户好话连篇,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

  二. 知识拓展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了,相比于前一篇小说的主人公——科举失败的孔乙己来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范进可就“幸运”多了,先是中了秀才,后是中了举人。不过,范进中了秀才与中了举人后的境遇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同是“中了”,却有如此差别?这就需要了解一下有关科举制度的一些情况。(见课件)

  三. 研析课文

  1. 本文虽题为“范进中举”,但文章不仅写了范进中举后(§3-12)的情况,也交代了范进中举前(§1-2)的境况。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可用下面这副对联来概括:“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判若两人。可以说“中举”是范进一生中的转折点。请你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参考

  中举前:家境贫寒/穷困潦倒

  ———→

  中举后:家境富有

  住在茅草棚、每日小菜饭、

  胡屠户送来七八斤肉和四五千钱,

  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费、

  邻居拿鸡蛋送白酒、背斗米捉俩鸡、搬桌拿椅

  家人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张乡绅送银赠房

  地位卑微/卑微低下

  地位显赫

  被丈人骂作“现世宝、癞虾蟆、

  丈人夸他“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邻居主动关心给范进报喜、找胡屠户治疯,

  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连谊

  2. 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周围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其中的“变脸”高手非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莫属。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反映胡屠户前后语言、行为变化的语句,并用概括的词语形容其态度的变化。

【《范进中举》教案】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教案03-06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03-13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03-14

范进中举读书笔记02-05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5篇03-14

范进中举读书日记300字(精选3篇)02-12

《范进中举》读书日记300字(精选3篇)02-13

《范进中举》读书笔记300字(精选5篇)03-23

范进中举读后感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