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

时间:2023-02-09 10:33:49 教案 我要投稿

《白杨礼赞》教案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礼赞》教案13篇

  《白杨礼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 篇2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平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平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 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平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平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平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平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教案 篇4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高原景象:雄壮、伟大,同时也非常单调;

  好处: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

  对比。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和比喻的异同:

  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异: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比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而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品析:“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品析:“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C.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四个“难道”,每个的意义不同: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更应该是别的什么;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E.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品析:运用对比、比喻,写出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更美。这是一种坚强挺拔的美,是力量的美,是正直的美,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意志的美。

  (4)教师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5)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白杨礼赞》全部内容。

  2.列举你读过的其他使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并谈谈象征的特点。

  《白杨礼赞》教案 篇5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

  《白杨礼赞》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作者简介: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茅盾文学奖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注:从浅到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5、你能说出贯穿课文的线索的句子吗?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二、白杨树生长在北方,生活在南方的我们大都没有见过,课文在第几自然段描写出写白杨树的外形美?请一生读第五段,思考: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0分钟

  (主要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笔直,枝:紧紧靠拢的叶: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

  问:作者通过这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内在气质呢?用文中几个词概括一下。

  明确:[注: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倔强挺立、不屈不挠

  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外在美。

  三、初步感知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1、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题目是《白杨礼赞》,但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不是白杨树呢?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划出有关的语句。 3分钟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6分钟

  一分钟放声朗读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段落,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这一节是本文的精髓,用了—组排比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所以要用激越、高亢、豪放的语气读,一分钟后比一比谁读的最有感情。

  学生多人试读后,老师在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然后老师范读。

  细细品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作者的感情?(激越、高亢、豪放热情、奔放、炽烈而又含蓄)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注: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注: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也许想到了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形象,因为他们那种奋发向上,坚强不屈,[注: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民族解放历史的精神与意志和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多么相似,所以作者要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那么: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呢?为什么?8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后,老师适当补充,白杨树所具有的那些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今天战斗在各行各业的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贡献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相通的。

  4、让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小白杨》,说说歌曲中的小白杨赞美什么人?进一步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由学生推荐唱歌好的同学演唱。)5分钟

  思考:歌曲《小白杨》与散文《白杨礼赞》都歌颂了像“小白杨”、“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这种人或精神?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5、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注: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团结一致,进行了[注: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6、学习象征手法。 12分钟

  文章《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注: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注: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问: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呢?运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

  我由_蜡烛__想到了_燃烧自己照亮他人___他象征着__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___。

  (提示:梅、兰、竹、菊、松、蜡烛、砖、等)

  1、写出象征物的特点。

  2、揭示象征物的精神。

  3、由物及人,写出人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精简提问,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着重解决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虽没有采用多媒体,但整个课堂紧凑高效。作为一堂传统式的课堂,既讲究一课一得,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这堂课最让我得意的可能还是课前及课尾让学生欣赏《小白杨》的歌曲,这首歌曲既吻合我的课题,在课前起到了情感铺垫和理解铺垫的作用,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手法的目的。小小手段,不是课堂多色调的有意摆设,而是为目的而为之,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讲究为高效而设计,而不应该为所谓的精彩而有意为之吧。

  《白杨礼赞》教案 篇8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 ,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 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伴随着美妙的歌曲《小白杨》,开始我们的语文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首先我要恭喜大家,你们生活在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看看窗外,满山的苍松翠柏,满眼的`绿。树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了,你都知道什么树?他们都长什么样子?【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二、 精读白杨树形象

  1、 白杨树长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段)

  2、 自由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3、 (出示白杨树图片)那就是白杨树,西北及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 在汇报前播报一段西北高原的气候环境视频。

  5、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

  6、 交流汇报

  《白杨礼赞》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录音机、投影仪。

  一课时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 篇11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礼赞》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

  三、精读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的愤恨和鄙弃)

  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

  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个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教案 篇13

  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荣辱不惊 踌躇

  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平、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礼赞》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教案02-04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4-10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6-05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7篇03-04

白杨礼赞说课稿(通用22篇)11-18

《白杨礼赞》读书日记300字(精选4篇)03-14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02-24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02-13

白杨礼赞读书日记300字(通用17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