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

时间:2023-11-15 09:27:0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1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一位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的教学片段,对我的感触很大。

  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顶级私校,当时学校的培养方针是非常固守传统,从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学校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进名牌大学。基丁先生的出现,一下子使原本压抑的校园变得生机勃勃。基丁先生也是在这个传统固守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束缚。因此他用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们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模式。他让学生撕前言,捂住学生眼镜做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看问题。并且能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出发,让害羞,胆怯的托德变得自信等等。船长基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在当时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许多人并不理解像基丁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

  故事以尼欧自杀后达到了最高潮。自杀事件导致了基丁老师的解雇,但学生们不顾校长的阻止用基丁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向基丁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敬意。虽然结局以学生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

  结合现在的教育,也能够从一些方面折射出当今教育考试制度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矛盾。有时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必然要去适应这个大环境。从内心出发,我还是非常欣赏向基丁先生这样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新颖、活跃,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是真正体现个性的教育。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2

  我很喜欢一部叫做《春风化雨》(也称《死亡诗社》)的电影。每一次我看完这部电影,都有一股强烈的震颤在心中回荡,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电影的开篇有这样一句台词:“你的一生可曾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美国威尔顿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一个老师改变了。”

  电影中描绘了一名思想新锐的教师向禁锢思想的教育方式发起挑战的经过,过程叫人心旌荡漾,结果却令人扼腕叹息。在单调而束缚思想的贵族学校里,这名叫做基廷的教师,向僵化的教育模式发出了挑战。

  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不惜一切机会,教导学生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要“抓住每一天”去汲取生命的精华。他用一句拉丁文carpe diem(只争朝夕)激励这些学生。他激发每个学生的灵感,让他们摆脱习惯与性格的束缚和羁绊,唤醒每个人心中创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欲望。他告诉他的学生:不要盲目地跟随他人,不要被信条所惑,只有你的内心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每次看这部电影,我都心潮澎湃。

  在关心和帮助中国大学生长达10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不遗余力地传播着“做最好的自己”的价值观,我希望通过写作、演讲、网络等方式来分享和分担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生存感受,并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我的经验让他们选择参考。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基廷老师一样,让中国的青年懂得如何在现实中放飞自己的理想,进而明白生命的意义。让他们知道,“世界可以因你不同”。

  从一份责任感出发,我在帮助大学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满足,也有一种莫大的`幸福感将我围绕。这种幸福感,来源于学生们给予我的莫大信任,也来源于他们不断成长所带给未来中国人的希望,更来源于我深深感到我生命的价值。投入这份工作的每一天都带给我无比的振奋,每一刻都让我留下了深沉的回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和中国青年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到的不只是责任、机会和潜力,我在这份工作中的收获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时常会问自己:“我怎么能把我的更多知识传授给中国青年?”我有时也会想到,虽然我很愿意为大学生作人生规划,找寻心中的声音,但是毕竟我是个科技人,是个职业经理人。我拥有更多的是在科技领域的知识,更了解企业成功的秘笈。

  在过去的20年里,我有幸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等世界级企业家身边学习成长,我有幸在PC时代经历苹果和微软,有幸在互联网时代经历谷歌,有幸看到这三家世界一流的公司的成长和成功,我有幸在美国硅谷和中国的中关村崛起时,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这些职业经验才是我最有价值的资产,我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些资产传授给中国青年。

  我相信,中国青年需要这些资产。尤其是当我看到一些青年人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创业时,往往由于他们经验不足而撞得头破血流,一种指导他们的愿望渐渐占据了我的内心。

  曾经,有一位身患严重疾病的学生决定创业,坚决要得到我的支持,他来到北京,一定要见我,说如果不见他,他就不治疗。当我终于见到他,听他阐述了自己的理念时,我感觉到他完全不懂创业,必然要走向失败。我的感触是:他,需要创业导师,帮助他从基础学习,逐步步入创业的旅途。

  曾经,一个千辛万苦找到我的前微软员工,请求我帮他的初创公司出主意,做他的创业教练,我答应了。他很有潜力,经过我的简单指导就在天使投资大会上脱颖而出,得到了第一名和一笔创业资金。但是,尽管他的技术极具创新性,可是他并没有想清楚用户的需求。我苦口婆心劝他放弃,他没有听,最后我只能目睹他的公司走入困境。我的感触是:他,需要创业导师,帮助他选择项目,做有用的创新。

  曾经,有一个美国名牌大学的留学生千方百计找到我寻求帮助。他是一个纯真的技术天才,创立的公司也相当出色。于是,谷歌成为他的生意伙伴。但是两年后,在一个律师的教唆之下,他找到一个法律漏洞,试着从一次生意中向谷歌收两次钱。我的感触是:他,需要创业导师,教导他任何基业长青的公司都要有诚信的价值观。

  我想,这三位如果有好的创业导师,都可能成为中国的下一位马云或丁磊,但是现在他们在互联网江湖里独自打拼,最终脱颖而出的机会相当渺茫。

  我想,如果他们的身边有好的创业导师帮助,他们的成功概率或许会增加数倍。

  我想,帮助更多的中国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应该是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一件事,而且是我一直以来帮助中国大学生的延续。

  斗转星移,随着谷歌中国运营的渐渐平稳,这个辞职创业的梦想也越来越清晰。由我牵头,创立一个青年“创新工场”的愿望逐渐萌生,在这个“创新工场”里,我希望专门带领这些有创意的青年人,在一个有老师的环境中,让他们受到指导,挖掘潜能,做出有创意的企业,进而对社会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20xx年8月,我终于作出了又一个“追随我心”的决定,从固有的职业经理人的模式中脱离出来,真正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完成梦想”的人生目标。曾经,我用“世界因我不同”激励自己追寻梦想,今天,我用“世界因你不同”激励他人发掘潜能。

  如果我们极端幸运,也许我们能培养一个走向世界的国际品牌。如果我们非常幸运,也许“创新工场”可以创造一个新一代的领跑中国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就算我没有那么幸运,只要我们能创造一些有价值的公司,做出对用户有一定意义的产品,培养一批有创业能力的青年,这些都会让我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一想起新的工作,我就心旌荡漾。如同站在课桌上的基廷老师,我眼中的世界有了不同的风景。

  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且这一天的到来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因此,中国的公司要快速学会走向国际舞台。20年后当中国成为世界之最时,中国最成功的公司很可能就是在下一个5年里创立的,也很可能就是在“创新工场”关注的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领域中产生的。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基廷老师的名言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carpe diem(只争朝夕),要“抓住每一天”。

  因此,在这关键的时刻,我必须抓住今天,去探索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我深深地记得《春风化雨》里的一个场景,基廷老师带领学生们寻找生命的意义时所朗诵的梭罗的诗——《瓦尔登湖》中的那句名言: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3

  《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典礼,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新老师的到来是一个开始。他们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这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一直以来,学校教育的僵硬便是其传统。

  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他们的信条必须成为我们的准则,我们要按照他们的规定去做,我们要规矩,要遵守一切他们定的约定,没有反抗,不准反抗,这个世界他们会比我们更懂。就是这样的'一种观念与传统,将我们的思考与思维都关起来了。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变得没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我们与其他人一样,像古板的木头,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我们变得成熟稳重,成为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

  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这或许就是这个世界的残酷,我们都无法改变,一个自由的灵魂就这样被鞭打。

  《死亡诗社》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会去思考我们的现实社会,似乎也在给我们更多的枷锁,我们这样原本应该绽放更美丽青春的我们就这样被屈服于这个世界。但是,我们的灵魂应该要保留那自由的本性。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4

  文学概论一向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有一天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我发现虽然是理论的东西,可是在这一场电影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影片。

  学生是易受感染的。一个另类的老师教一群另类的学生,用的是另类的教学方法。初看《死亡诗社》感觉不是很舒服,觉得他跟正常是违背的,色调很少出现亮色调,画面中的人喜欢待在黑暗的洞里讨论诗集,倾情地朗诵,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在黑暗洞里点着一堆篝火,噼噼啪啪的柴跳跃声点缀其中,不断的是同学们的`朗诵声。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态度是关键。在影片中有有个很胆小的男生,渐渐地他走出自己的封闭圈子,接纳大家,加入死亡诗社。死亡诗社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诗社中的诗歌都是新思想、新观念,是当时世人不能接受的。影片中还出现了有两个女生加入,这是一个新亮点。女性,一直是旧思想的代表,受旧思想的支配。当有女性加入,则代表这种思想亦是导演所赞同的。

  音乐可以给人启迪,看完《死亡诗社》我深深体会到这个道理。不同人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教导,如果我们现时的教育也能使老师敢于把不合时的教科书撕掉,敢提供一个场地使老师、学生疯狂地玩,不用担心后果,那么我们学生的思想则不会还像现时一样畏缩不敢向前了。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5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严格,学生对老师神圣得尊重感,这是一所高校。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尼尔,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儿子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赚上大钱。他希望儿子一味地学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毕业之后能考上哈佛。但是尼尔在学校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演绎方面的天赋。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选上了校园话剧的主角,在父亲不同意的情况下,尼尔完成了演出。本以为欣赏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执愿,同意他继续演下去。

  可是尼尔的爸爸认定了让他好好学习,走父辈计划好的人生,毅然决然地把尼尔带离了剧场。当晚,悲痛欲绝的尼尔不想继续这样没有灵魂的人生,开枪自杀了。

  基丁老师是一个相比之下不死板,很开放的一个老师。他鼓励孩子们做自己,鼓励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然而学校古板的高层并不能理解他这种想法,借助尼尔的死亡,他们辞退了基丁老师。基丁老师虽然被辞退,但是学生们深知老师的.正确。

  要做一个灵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规蹈矩,也不毫无根据地闯荡。不灵活,可能是会像尼尔父亲一样亲手把孩子送进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尔一样,想不开自我了断。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古板教育的失败,他们培养出的人才,于古人来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全然复制而来的,只有基丁老师这样,挖掘出学生们内心中的那个自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6

  昨天看了《死亡诗社》,又被感动了。

  在影片《死亡诗社》中,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是戏剧中最华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自然少不了表现诗给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影片最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死亡诗社”的社员们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个夜晚。镜头迷幻而空灵,学生们穿着黑色风衣,穿行于迷雾森林中,像是一群游荡于夜色中的精灵,又像一群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们讲故事,演奏音乐,朗诵诗歌……一张张手电光里晃动的面孔,呈现出一种诗境的纯真和无邪。

  《死亡诗社》的音乐时而恬静忧郁、时而激越奔放、时而清澈悠扬的旋律和流动的画面情景交融地演绎出青春的飞扬与激情,理想的美好与迷茫;影片最为动人的一段旋律是贯穿剧情发展始终的主题曲,它大多出现于托德的段落,并追随着他的.情绪变化。

  基廷就像一个船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明白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

  当托德终于勇敢地跳上讲台,朗读自己的诗歌时,音乐中融入了《欢乐颂》的旋律,而当托德得知尼尔的死讯,一个人在雪地上哭泣奔跑时,音乐又重新陷入低回,凄凉而无力。影片结尾,当基廷带着行李准备离开时,主旋律又最后一次响起,先是一只键盘静静地敲击,托德在迟疑,而当他终于鼓起勇气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风琴与弦乐突然鼓击出明亮有力的节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内心深入压抑已久的所有情感与希望都在这一瞬间喷薄而出。一双双汇聚了敬意与感激的目光,所有了然于心的情怀与热望,在这一刻与音乐交织在了一起,不断升腾,不断沉淀,彷佛眩目而跳跃的火焰,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传承,深沉而炽烈。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7

  今天,我看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死亡诗社》,在一个充满了凝重风格的学院里,一群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在传统教育的渐染下成为了一群循规蹈矩的传统学生。但是不曾有人怀疑过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过反对的声音,直至这位反传统的教师——基丁的出现。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给他的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也给众多的人们以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剧中最具鲜明性格的两个人——尼尔和托德:一个诚如“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热情洋溢、向往自由,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他那颗充满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么强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释放。但是,“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那么一个鲜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怀着如此的信念让自己魂归天堂才能真正成为精灵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们不禁潸然泪下,心肠纠结。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可爱的尼尔那年轻而又热情的生命?人们将矛头指向了基丁老师,这个冲破了目标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篱,尊重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谛的人!

  尼尔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愤怒;基丁老师为此而被迫离开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们以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时,“船长,我的船长!”曾经那个胆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发奋学习的托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托德们”眼中所闪现的希望之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基丁老师向他的学生介绍这些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不仅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死亡中醒来”,也给我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定位,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动。如基丁老师一样,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行为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尔被基丁老师“唤醒”,却又用自己的生命使众多的“托德”从“死亡中醒来”,这种代价太沉重了。诚如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人们以鲜血的付出为代价。我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为戒,从“死亡中醒来”。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们应该享受途中的每一处风景。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8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9

  第一次看《死亡诗社》是在南师学习期间,当时边做功课边看,不是很专心,加上是纯英文版的,看得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约翰·基丁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比如让学生撕掉书上枯燥的对于诗歌的割裂开的数字化的评价方法,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进而创作诗歌,充分尊重了诗歌的本质和学习的本质。再比如:他让学生站到讲台,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正如站的越高,看的更远,更客观。他提倡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脚步,走自己的路,正象他所朗诵的诗句那样:“两条路在森林分叉,我选择人少的那条。”

  这次再看《死亡诗社》,除了对基丁教授的崇敬(崇敬他敢于冲破传统,崇敬他能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崇敬他的智慧和干练……)更多的是对现实残酷的一种感怀。尼尔是一个有梦想但却完全屈服与父亲威严的孩子,他在基廷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他背着父母去演出话剧,他年轻的生命借着“仲夏夜之梦”的精灵飞扬。然而当帷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终于,不幸的事发生了,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向着天堂去寻觅自己的梦想……这让人感到颤栗和无奈,现实就是这样强力地阻挠着有梦想的人,最后基丁被以灌输给学生消极思想而撤职,他的教育梦想也许和尼尔一样。人的梦想和激情就是这样被现实击碎的。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人——尤其是孩子们,为什么天真烂漫、活泼快乐、满怀希翼地来到世界,来到校园,最后大多沉闷、古板、麻木空虚地离开。没有梦想和激情就没有生活,不要太多的禁锢,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这才是健康的教育和生活状态。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彩】相关文章:

《死亡诗社》优秀观后感精彩11-07

观死亡诗社有感11-04

观《死亡诗社》有感5篇02-03

观死亡诗社有感(精选20篇)09-02

死亡诗社观后感08-30

《死亡诗社》观后感08-31

死亡诗社观后感04-19

《死亡诗社》观后感04-22

死亡诗社观后感05-22

《死亡诗社》观后感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