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

时间:2023-12-18 17:25: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1

  生活常是这样。心冷的时候,你会觉得每一个季节都冷,星星仿佛是冰做的光。其实,大地并非那样寒冷,否则,檫树怎会摇动满目清香。

  其实,世界不窄,窄得是心。怀着效国利民的满心希冀,抱着高官优待的不渝追求,一腔壮志的杜甫,推开了长安城门,迈入了求官之路。可终是“万事益酸辛”只得“残杯与冷炙”空叹“如觉天地窄”。失落和愤慨狭窄了他的心境,他终日侍奉皇帝,伺察长官颜色,因小恩小惠欢欣,因街道偶遇而战战兢兢,变成了一个小心谨慎的小官。不得不说,他的所为都是为了实现做官的追求,可此时这个追求只剩一个空官位,早已偏离了它的初衷。他的'视界仅局限在皇帝周围,看不见国家,看不见人民;他的盼求只剩官职,已然不是他的最初所求。失意的灰尘覆盖了原本光亮的追求,追求便只剩一个影子,于是只记得追求那影子,忘记了追求光影的主人,心变窄了。直至离开长安,他才真正放宽了心境,真正看见了国家,走向了人民,他开始真正为人民发声,为国家担忧,而这,又何尝不是实现了他的追求呢?家庭和儒术难道只是要求他追求一个官位吗?忧国虑民的杜甫难道只是要求自己有一个官职吗?我想不是。或者说,一个官位根本不会是,也不配是他的追求。为国为民才是追求,是真的追求。而过分在乎那一个结果和表面,狭窄了他的心境,故而狭窄了他的追求,甚至连他自己也看不清了那追求。当他关上仕门,打开诗窗,他才看见了追求,实现了追求,这是因为心境宽阔了。

  所以,关闭一扇门,打开一扇窗,其实不必上帝来做,而需要自己来做。想把一件事做好,首先要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你那结果,这样,很可能,在门里想去的地方会在窗外飞去,不去过分关注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别以追求为障狭窄了心境,这样,你才有机会发现,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窄。

  生活常是这样。你所失去的,命运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就像,桂花枯萎的时候,秋菊又亮新装。

《杜甫传》读后感2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杜甫传》读后感3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头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读后感4

  读《杜甫传》我总会读着读着会情不自禁笑起来,在动荡的生命里,他没有凄凄切切,总能够不断的去感受生活。世人总说杜甫悲,但我却一点不怜悯他,悲的是时代,杜甫用演绎的一生都很生动。读了李白,追寻了他五万多公里的足迹,才懂得他潇洒背后的舍弃;读了杜甫,了解了唐朝的历史,才知它为何一生愁苦;读了苏轼,感叹任途虽艰,但依然要通达乐观。

  这本书通过写杜甫生活的.社会背景,总结杜甫各个生活阶段的作品,大概看到了这位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人生历史,明白了他的作品为什么被世人称之为诗史?他把一切自然美好,都写了诗篇中,其中不乏有许多小知识,比如杜甫为什么写了很多缅怀李白的诗,而李白却只写了孤零零的一二首!也许,杜甫不是怀念李白,而是怀念他年轻时候和李白一起潇洒的旅行,那种畅意人生的友谊,以及李白在杜甫心中所象征的自由。

  杜甫在中年时,他所生活的国家已非常落魄,到处人饥饿不已,民不聊生,由此激发了杜甫内心的呼喊,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强盛,人民安生。由此才写出了那么多千古绝唱,但是你那个时候思想的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于封建王朝,因为他想不到怎么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杜甫一路辗转,饱经风霞,到了老年也心系国家,也是他的老年时期留下了更多深刻的史诗,他的诗集描写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描写出了百姓的悲惨遭遇,也包括自己的惨淡。杜甫这样的大诗,生不逢时,并没有在任途上有明显的作为,但是他的诗集却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经典。

  杜甫的一生也是从唐朝的灭亡的真实写照,从杜甫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到,也许从那样的乱世中,决定了结局的悲哀,最后,杜甫在百病缠身,饥寒交迫中死去……杜甫传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去读看,也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杜甫。

《杜甫传》读后感5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

  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

  “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

  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杜甫传读书笔记05-24

杜甫传读后感12-08

冯至《杜甫传》读书心得11-20

杜甫诗教案02-04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5-16

杜甫草堂导游词04-14

杜甫草堂导游词03-14

《杜甫诗三首》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