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

时间:2023-10-12 09:02: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雷雨》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篇1

  为了看《雷雨》的话剧,我这两天做足了功课,重新翻看了《雷雨》原著,这个全长4个多小时的剧目,无疑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经典。但是为了观众和演员着想,一般会删去剧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情节,尽量压缩时间,本次整个剧目时间为3小时。看完的时候,我们刚好赶上最后一班会学校的公车。

  《雷雨》的'故事我再多说无用,评论更是谈不上了,只是想说说我看完之后的些许遗憾。

  首先,删掉了序幕和尾声。如果加上这两幕的话,估计观众们就该在剧场里面打地铺了,所以也无可厚非。不过,正如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中说的那样,这两幕,即使让观众入戏,也是送观众回家。有了他们,观众可以更好的欣赏整个四幕戏,也可以更好的回家。确实,在全局的最后一幕,当曹先生把全部的矛盾和波澜向观众展示之后,我们的心是不能平静的,如果没有尾声感觉就是如鲠在喉,不上不下。不过,在戏院中,冗长的观众须知,代替了序幕,演员的谢幕代替了尾声,一部经典就这样去头去尾,让人不能尽兴,实在可惜得很。

  如果说删掉序幕和尾声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对于作品主要内容的删减就让我十分失望。

  《雷雨》读后感 篇2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 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即如周朴园,曹禺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 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而对周冲,曹禺也细心区分着单纯与痴憨,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

  当然,在《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 是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上帝偏罚她干枯地生长在砂上,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满蓄 着受压抑的阴鸷的力,她不是所谓的“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雷雨》读后感 篇3

  《雷雨前》的作者是我们著名爱国文学家矛盾的作品,这部作品诞生于1934年白色恐怖时期。矛盾通过对夏天的闷和热,雷雨来临前闷热的独特描写,来表达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给人战胜黑暗统治的信心,所以这是一篇含有隐喻意义的.文章。

  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矛盾将时代背景融入到景物中进行描写,一轮和抒情。潮闷郁热的天气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现实;“幔”象征着令人窒息的黑暗统治;置身其中的人们浑身毛孔闭塞,期待雷雨的到来,以及“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道闪电,那轰隆隆的怒吼声”这样描写,都象征这大无畏的革命者对于革命的热情与期待。“幔外边的巨人”这个意象象征着以及兴起的革命力量,也表明了作者对于革命的憧憬与渴望,亦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于现实深恶痛绝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最后,作者高呼“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激情澎湃,进一步点名了主旨,也引导着受压迫的人们对美好未来无限的遐想,让人充满期待和信心。作者用看似压抑的象征手法酣畅淋漓地释放着革命激情。

  《雷雨》读后感 篇4

  《雷雨》是曹禹的代表作,作于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之际。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描写了一个具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的崩溃。故事发生在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其中真实而又形象的表现了周家内部的种种冲突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其中又交织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没矛盾冲突,所以它成为了中国话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蘩漪了。曹禺先生曾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她在周家18年,不但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长期的摧残。她知道丈夫的荒唐事,她眼睁睁看着丈夫为纪念另一个女人而保留的房间。在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下压抑这的她,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当她发现周萍抛弃了她,她彻底的爆发了!最后,周萍自杀,四凤和周冲被电死了。蘩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的如此淋漓尽致,她疯狂到让人心痛!

  当哪个雨夜过后,归于平静,只有我们的心,还在颤动……

  《雷雨》读后感 篇5

  鲁大海是四凤的哥哥,是矿工工地上的工人。他是一个充满精力的人,刚正不阿,和鲁贵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鲁大海是一个正义的,不会被其他事物所打动的人。他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性格在雷雨中很与众不同,给读者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感觉。他不认为人之间有三六九等,所以鄙视鲁贵,恨周家,他的正义感使他厌恶周家。

  周家的'大少爷周萍。他是一个郁闷的人。他所做过的事情,不堪回首。周萍拼命想要忘记,忘记过去的一切,一切由于他的冲动而犯下的过错。我不知道他对四凤的感情是真是假,但是我清楚周萍是需要人来拯救的。他想忘记一切,可是他办不到。

  里面的女主人公,周公馆的太太,繁漪是被曹禺称为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那段对她的描写,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标致的女子。她在忍耐,不休止的忍耐。为了谁,为了她的儿子,还是爱人?她是一个不属于周家的人,她骨子的里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她是与周家对立的人,不甘心生活在抑郁的花园般的“牢房”里。她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但是她是一个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的人。

  《雷雨》读后感 篇6

  拿起这本《雷雨》,我就不禁想到了别里科夫——一个把自己套在套子里而最终有死在套子里的可怜虫,我觉得周朴园比别里科夫更可怜。

  他是个卫道士,为了维护他所谓的合理而有秩序的封建社会等级门第婚姻,他狠心地离弃了为他生了个儿子的侍萍。他要维持他“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逼繁漪喝药,他告诫繁漪,“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永远是冷峻又毫不退让地捍卫着自以为正确的处世原则和家教门规。

  他同时也是个牺牲品,遭受了失去爱人的痛苦和心灵的永久折磨,妻子的桀骜、儿子的畏惧,家里永远的昏暗、郁闷、死气沉沉……

  如果别里科夫是自愿钻套子,那么周朴园则是无奈地跳进坟墓。我不是为周朴园辩护什么,读完剧本,我只为他因为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身份而成为牺牲品感到悲哀!

  《雷雨》读后感 篇7

  终于看完了《雷雨》。看的时候,想早些看完,而真正合上书的那一刻,却有些意犹未尽了。我阅读过的戏剧很少,从不知道原来戏剧可以将人物刻画得如此鲜活。他们仿佛都在我的眼前,他们的外貌、眼神、语气,就像真实展现在面前一样。

  每个人物都是对人性的真实诠释,每个人都不那么讨人喜欢,却也并不可恨。繁漪,我们可以说她是坏的。她阻扰四凤和周萍,她疯狂、心狠。可她也不那么坏。她是数十年来,被现实推进了深渊,不见天日。她渴望被爱。她可以爱你如生命,也能恨你入骨髓。她是恨的痛的。这样的人,我恨不起来,只是叹之悲之。

  ……周冲,他像一缕光,早晨软和地透过窗,从窗帘的间隙中洒进来,照亮一处,温暖一处。它明亮柔软,却又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他是一个眼里心里都清澈的.男孩,可他太过清澈,太过善良了。在那短暂的时间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对于他而言,是痛苦的、煎熬的。可他依旧温暖。只是,我们没能看到他成为一个男人的样子了。

  周朴园,他薄情虚伪,轻贱生命。他干了许多坏事,最后,他也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孤独一生,永远囚禁在精神的樊笼中无法逃脱。

  《雷雨》读后感 篇8

  读完《雷雨》,外面已夜深人静。

  看过《雷雨》的人,都在痛斥着周朴园,痛斥他对侍萍的无情与冷漠,痛斥他金钱至上的贪婪与自私。

  然而,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没有一丝的感情吗?

  其实,周朴园年轻时也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青年,呀接触婚姻自由、爱情自主的新观念,因而才会大胆地追求爱情、享受爱情,和美丽善良的下人侍萍陷入爱河。然而,他终究不能与自己的出生阶级彻底决裂――这不是琼瑶小说,最终又回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作为资产阶级,他在“吃人”,然而作为他自己,他又何尝不在被人“吃”?

  一道不可逾越的阶级壁垒,把他们双双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注定了这个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大家庭的悲惨命运。

  由曾经豪华一时的`周家大宅改成了的医院里,是由麻木生存到最后死寂般沉默的、神志不清的侍萍。

  远方,传来一阵衰弱的咳嗽声,他,怀着忏悔的心情,迈着蹒跚的步子,悄然来到她的身边……

  人生总归如此,像书像画亦像戏,读一部《雷雨》,仿佛尝尽了人间千番种种,读尽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想想现今,我们也算得幸福的了吧!

  《雷雨》读后感 篇9

  今天,读完了曹禺所着的《雷雨》,感触颇多,现来小议。

  故事是围绕封建家庭的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这本书写的很成功,可以说是我国改革探索时期的一个里程碑。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作者长吁了一口气,笔者用键入似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虚伪的烂好人----周朴园,心地善良的鲁氏母女,敢爱敢恨,似王熙凤似的.富贵太太---樊漪,被封建制度所压迫剥削的供热让你代表鲁大海----鲁四凤的哥哥。

  作者轻描淡写了每个人的行动和语言,但恰到好处,从侧面映出周平和周冲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鲁贵在权势面前的阿谀奉承,以及鲁大海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反抗旧社会,但最终是个悲剧。四凤和周冲相继被电击中,周平开枪自杀,最后尾声只是两个小孩在精神病院讨论疯了的四凤。

  这本书给我的其实是争议是永远站在高处的,不是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太高了,我们必须努力爬高才能看到。

  还有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冷静思考之后再做,要努力争龋读完之后,我突然觉得我应该从现在做起同黑暗战斗!

  《雷雨》读后感 篇10

  戏里面不被认同的反面人物,资产阶级剥削者周老爷,他在年轻时,心中也是充满了爱,他与丫鬟侍萍相爱,直到老了也还是对侍萍念念不忘,并保留下与侍萍有回忆的物件,这表示他并不是完全在玩弄侍萍。

  他的下场是可悲的,两个儿子横死,妻子疯掉,唯一幸存的儿子并不认他,一个老人家孤零零的度过残生,多么可悲呀!剧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周冲,演他的'同学把这个人物演的淋漓尽致,周冲是那么善良天真,他喜欢四凤,但他知道四凤喜欢周萍时,他并没有生气不满憎恨,而是由衷的祝福,这一点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可惜他生在了那么黑暗的社会里,他美好的理想无法实现。

  周大海在这里是最有个性的,他不甘受剥削,带领群众进行反抗,他是多么勇敢,正是有他这样的勇敢的先驱,我们现在才能过上好日子。社会无时无刻不需要这样的人。以上我是对剧中男性的感受。

  《雷雨》读后感 篇11

  一声雷劈裂了希望,一道闪电照亮了罪恶的绝望,一场雨洗刷着最后的死亡。

  在人艺看过三场话剧了,昨天再次去人艺,这次看得是几十年来人艺的保留剧目——曹禺先生的《雷雨》。

  轻车熟路,来到首都剧院时候尚早,于是就顺便在对面小馆子把晚饭解决了,以前有过饿着肚子看话剧的经历,那滋味可不好受阿。因为是纪念曹禺先生,所以在不大的大厅里面立着许多宣传板介绍这曹禺先生生平。走在人群中,我发现来看雷雨的.大概分为三类人,一类是老人,他们年逾花甲,大多和老伴一起搀扶着,我们不知道他是第几次敢看《雷雨》了,也不知道这样的老人心中的《雷雨》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我发现在剧场内,最专注的就是他们;

  还有一类是学生,其实这并不奇怪,比起动着几百元的演唱会票价,这里40元一张的学生票绝对价廉,何况物还这么美;此外,我还看到了好多的日本人,细细一想才发现,《雷雨》曾在日本上演,盛况空前,至今也影响着一代日本人,他们无疑是会场内最闹的一群人,也许日本是不会有这样的民族文化吧。

  《雷雨》读后感 篇12

  我个人认为周是有“可爱”的地方,只是局限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年轻的时候英俊潇洒、才华出众,敢于爱上侍女侍萍并生下2个儿子,这个时候的他难道不可爱吗?用教案上的话说“凭着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品才学,用当时的伦理道德世俗观念来看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婚恋之事,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和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异的同等位置上,从心底爱上了侍萍”。

  难道说这个时候的`周朴园不“可爱”吗?可是在故事简介里加了“引诱”2字。我觉得当时周朴园爱鲁侍萍应该是真心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侍萍也实在是太可爱了。后来为了娶“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而赶出侍萍,周才变得”可恨“,30年后他才”可悲“。恩格斯说了”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所以周和侍萍的爱情是真的,婚姻是不可能的。只是说明侍萍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所以说爱情也需要理智。

  《雷雨》读后感 篇13

  真挚的爱情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文采佳人被刺死在无情的现实中。

  繁漪,一个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女性,一个追求个性解放渴望爱情的小女人。她的一生是悲惨的,周朴园夺去了她的天真烂漫,将她困在周公馆这个大牢笼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丝雀,但她是个具有真性情的人,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

  周萍的出现使她看到希望,让她那颗死寂的心又活了过来,从此如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也许是她的年轻貌美,也许是她的诗情画意让周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吧。但她们的'爱情是不被现实礼教所接受的,所以在这重压之下周萍放弃了,做了逃兵,不顾繁漪的苦苦哀求,“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四凤——他同母异父的妹妹,这是个秘密,也是这个秘密最终打碎了周公馆这个大牢笼。

  《雷雨》读后感 篇14

  如果说,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诗的辉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 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 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燠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 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 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 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

【《雷雨》读后感】相关文章:

雷雨05-15

雷雨的教案05-26

《雷雨》教案02-19

《雷雨》教案02-23

雷雨说课稿07-21

《雷雨》说课稿07-16

雷雨的说课稿07-19

《雷雨》的教案03-12

下雷雨05-15

说课稿《雷雨》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