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

时间:2023-05-24 19:01: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1

  若说中国古代医药方面的著作,当首推《本草纲目》。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的成就,首先在药物的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采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更令人心生敬慕的是,本书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成就卓著,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比如,李时珍在书中曾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此外,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无怪乎李建元在《进本草纲目疏》中称赞:“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完成这样一部巨著,作者李时珍的.付出自是令人高山仰止。为了完成这艰巨的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1岁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精美。一部《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非议,而以拯救苍生为怀,以编撰药典为志更是令人感怀追忆。是以,1956年郭沫若为其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2

  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秋风再一次掠过我的耳旁,我似乎可以听到桔叶从枝头掉落,载着那些地老天荒的慢慢从我眼前滑过。

  千山万水中有着你忙碌的身影,山涧中清脆的鸟叫若一支深远的骊歌,悄悄为你唱了几十年,一边是官高禄厚的宫廷御医,一边是华佗再世般光荣的声誉,可是你偏偏要饮露珠曝烈日跋涉在一片草莽中,摘取一片片绿叶,拔起一株株绿草,多少个日夜你只有孤灯为伴,在缕缕微黄的光中白发苍苍,但是伴着你的双鬓斑白,一部《本草纲目》流传千古,你的`毅力也瞬间惊动了数百年,当人们抚摸着《本草纲目》的帧面时,人们不断地重复着你李时珍的。

  听着百姓沉重的叹息,看着将士们无力的剑戟,你彷徨了,是做一个至死不降的英雄,还是当一个卑躬屈膝的君主?残阳如血,无限地拉长了你孤单的身影。

  为了越国的存在,为了社稷的荣耀,你最终选择了为吴王牵马坠磴,最终选择了仍要做一个君主,只要越不亡。你送走了越国第一美女西施,看到她的泪流过白皙的脸庞,世人不知你的心,血也刹那间满腔。你卧薪尝胆,十年,二十年,你等待,你积累,因为你要以一个君主的姿态站在吴差的面前,看到他面如土灰的脸庞。

  十年教训,十年生养,二十年默默无闻,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足以让人把你遗忘,可是二十年后的第一天你便喊杀到了姑苏城下,完成了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个神话。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便是今天人们讲到你勾践最常讲的一句话。可歌可泣的!

  在默默无闻的时候,我们的英雄积累着,等到春花漫山的时候,厚积薄发,创造惊人神话,一生只为一瞬,一瞬决定一生。

  有些心情在岁月中早已难辨真假,有些还没有讲完,那就继续听吧。听着,任风雨一次掠过耳旁,我慢慢闭上眼睛,期盼默默无闻的自己,厚积薄发,积蓄能量,创造奇迹。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3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圣李时珍历经三十余年写成的。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还要学习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4

  疫情期间的时候,学校不开学,图书馆里边也不开馆,让我们原本枯燥的日子没有一点新奇。妈妈给我推荐了西安市临潼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说让我空闲时可以看看。

  我喜欢读《本草纲目》,六年级的时候喜欢了草本植物,到处逛书店,一直没有找到,刚开始我抱着试试的态度,关注临潼区图书馆微信号,点击云阅读的超星读书,没想到,真的找到了。原来你就在我身边。

  中华有很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都很受人们的喜爱。每一本名著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使读者对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

  相信读过《本草纲目》的人都知道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被世人尊称为“药圣”。

  起初我看《本草纲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对草药的讲解很细致,气味主治,附方都可以——列举出来。我有时也会按照书上讲的内容,对某些草药进行验证,验证出来结果也是符合的。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求证,把这些草药写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本书可谓是“上自坟典,下自传奇,凡有相关,莫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李时珍是个勤奋的人。他年轻时虽然科举考试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写出了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作《本草纲目》,让后世敬仰。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5

  经朋友推荐,前天带小朋友看了《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果然如其所说,节目充满正能量。以前只知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写的,书中汇聚了很多中药知识,殊不知李时珍为写此书,竟然付出40多年的努力,可以说倾其一生来完成了这部巨著,让无数后人受益其中,源远流长,得到全球人民的尊敬。

  第二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时:

  孩子说:爸爸,你看药店的三七正在搞特价哪?

  我很纳闷,问道:你为啥关心这个哪?

  孩子说:昨天电视里说到三七呀。

  我:哦,我想起来了,里面说到三七可以活血化瘀,治疗跌打损伤。

  孩子:对,云南白药含有三七。

  我:说的对。

  可见,小孩多少还是学到了里面的一些有用知识。

  剧里有句话“医者贵在格物”,由“格物”联想到《大学》里的.经典语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放在节目里,我理解的是医者贵在可以熟悉每种药的特征药效,然后更好给病人看病。回到工作中,作为技术人员,尤其是集成设计人员,其实也是“贵在格物”,如果把每种部件都能熟稔于心,知道其各方面特性参数,那么以此为基础,会有更大的设计能力、组合能力,更好满足市场的各类需求。

  另外,里面还有一句话,叫“物各有性,性各有用”,和“是药三分毒”意思相近,不管啥药,其成分里总会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部分,但那“七分好”就足够用了。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哪,一个人身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独特的特征因素,每种都有相应用处,只是有些是社会愿意接受的,有些是被鄙弃的。但好在物不能改,人可以改。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读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10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2-13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观后感03-21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12-09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12-09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4篇12-1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篇02-21

本草纲目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