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女英雄传》有感

时间:2023-04-28 14:22: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儿女英雄传》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儿女英雄传》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儿女英雄传》有感

读《儿女英雄传》有感1

  最近我读了《新儿女英雄传》这本书,我的心中对八路军非常敬仰与佩服,对那些像一群走狗的日本鬼子和那群伪军心中愤愤不平、十分生气,心中好像熊熊大火燃烧着。

  黑老蔡带领着大水、小梅、双喜和一群八路军们勇敢地和日本鬼子和伪军做斗争,大水和小梅这一对夫妻都是宁死不屈的人,被敌人们抓去,受尽磨难,但是敌人无论怎么折磨他们。他们就是咬着牙,连一个字都不肯说。

  这帮日本鬼子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抢粮食,抢财宝,杀人放火。还有伪军,是个中国人就应该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一起打倒日本小鬼子。但是,伪军却不但没有和别的中国人们一起抗日,还帮助敌人打中国。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却没有一颗爱国之心的人,真是该死。和这帮小鬼子们一起在自己的祖国中打打杀杀,是多么不应该啊!

  想到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就想到这是多少中国人民的鲜血换来的呀!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读《儿女英雄传》有感2

  前几天,我刚读完一本叫《儿女英雄传》的书,讲的是在雍正年间上面安家经过一段风波后,安家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何玉凤在父亲被仇家所害后,改名十三妹。安骥为救被人陷害的父亲,在奔赴淮安的路上被恶人暗算后,差点没命。十三妹救下安骥和张金凤一家。在恩人的撮和下,安骥和张金凤结为夫妇。平反后的安老爷寻找到十三妹。何玉凤(就是十三妹)得知仇人被朝廷已处死,了却了心愿,在众人的说服下也嫁给安骥,金凤、玉凤相处亲如姊妹。安骥高中探花,被点放乌里雅苏台,金玉姊妹都有孕在身,将丫头张姐儿纳为妾室。最后,安骥改派山东任学台,安家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最令我敬佩的是安骥的执着精神,因为他是文弱书生,不会武功,为了救父,只身一人从京城奔赴淮安。他路上被骡夫和恶僧所害,差点命丧黄泉,幸好侠义心肠的十三妹及时出手相助,才逃过一劫。

  我做事就缺乏安骥的精神,以前妈妈叫我去楼底下买酱油,我都不肯,因为嫌热。以后我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个爱帮忙的好孩子,以减轻妈妈的负担。

读《儿女英雄传》有感3

  闲暇时,无聊与空虚充斥脑海,叫人无可奈何,仿佛除了工作,一切其它的活动都已提不起兴致了。看着书架上许久未曾触碰的书籍,该有多么的伤心,如此的书架又哪里有资格使用?又哪里算是书架呢?又不是在拍电视,搞采访,装作一副知识分子模样的所谓名人坐在镜头前,后面则是满满的书籍。我之所以不去碰它,是大可下载到的,合乎自己兴趣的书籍,都已被放置在手机里面了,因为这样更便于阅读,无时无刻不在偶尔的清闲时刻找寻乐趣与哲理。至于回到家中,尚且有电脑中储存的PDF格式的大量全集在等着我去翻阅。这样一来,无论是曾经买下的,还是从大姑家放赖摄取的,即便沾染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也极少去动。

  惟一的例外当属前些日子偶然犯感冒,又苦无作乐,只好将从大姑家拿回来的一部《儿女英雄传》放在手中,借由它放松精神,聊以慰藉。这部章回体小说,共四十回,作者乃文康先生,字铁山,一字悔庵,号燕北闲人。在我从始至终读这部被认为颇有艺术价值的清末小说,除了认识些许生字以外,其它的还真不晓得它之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首先,所谓成分问题,在我看来它根本不属于武侠小说,也不能冒失地称之为情爱小说,更无关历史,充其量不过算得上是很不错的.,细节入微的,未脱离旧俗窠臼的“劝人为善”的小说。最近的我非常喜欢用这四个字概括一种非现实情形下的,借天意、神游,劝慰或者尊之为“规劝世人”的小说形式。他们的目的无非是在大书特书“天地君亲师”的道论,以及孔学究肆加赞扬的人伦纲常,叫人尊敬,并为己任,一副“照此办理”的架势。诚然,倘若人们愿意景仰倒也毫无话讲,倘真的是“照此办理”,恐怕想要舒服地在这世间过日子,并左右逢源,尽善尽美,纯粹是不合实际了。记得以前在读《三言》、《两拍》已是如此,都是从善者得善终,为恶者遭恶报。

  关于该书的主要人物,我是甚为钦佩的。他们光明磊落,至情至善,不与奸猾权贵同流合污,颇有性情、节气。同时燕北闲人,也就是该书作者文康先生确实煞费苦心,每一件事情上,明的暗的扣子缝得很结实,叫人有些时候不免高看其创作功底。再者,循序渐进以后的场景与事故,原先缝得结实的扣子便逐个脱落,使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惊奇感。

  作为闲言碎语、劝人为善的小说,它的优点与价值仅此而已。我也不愿意参照什么历史背景去评述这部小说,作为生存在清朝的文康先生,且是嘉庆、同治年间,正好赶上了清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的蹉跎岁月,其作品虽然大肆对黑暗社会进行婉转地抨击,并塑造了他所认为尤其理想的安学海这一人物。但是,该作品尚未摆脱封建教条似的格调,依然为孔孟教育影响下的种种效果而自负完美。十三妹也好,邓九公也罢,都还是属于封建社会下的贞妇、良民。前者知理、服从家庭,惟女子之责,应必要恪尽职守,却将初登场的直率、坦荡、不拘一格的洒脱性儿一扫而光。后者妄想立碑著名,一样如古,潇洒安逸下的后世留名之举动,身为绿林骄傲,仍搞学究仪式,岂不悲哉?

  我想关于此书的感慨与见解大抵就是这些了。不过若是作为通俗小说来读,诙谐打诨之处比比皆是,且流程较畅,虽作者自言自语、自圆其说之处仍留有重印,但总归是为章节事态发展着想,实非有嘲弄取笑之意。惟有一点,就是其中的乡词土字过于频繁了,不清楚是不是老北京特有的味道,我只是觉得我根本不清楚,若非注解多多,恐怕早些时候就将它撇到一旁了。

  再重申一次,这部小说在我看来并没有开什么先河,刻画的人物也还是有些缺憾,只因未脱离旧俗而致。

  还是老路子,需借作者一句话作为本文的收尾,也好再度使大著留名久些,广阔些。不妨取燕北闲人常言道的一句——天理人情。

【读《儿女英雄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射雕英雄传》心得体会12-17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03-18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04-28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03-25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04-10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12-27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600字06-09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15篇04-05

观《家有儿女》有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