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言》有感

时间:2022-05-05 07:20: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流言》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流言》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流言》有感1

  隔了二十多年再看《流言》,更觉得这部散文集里的文章,几乎每篇都是令人由衷的赞叹。不用说作者张爱玲,到底是才女,更何况是“旷世才女”,果然是名不虚传,笔下的文字,流传了太久的时光,还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张爱玲的散文,结合她的小说来看,方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比如说《烬余录》一篇,就是以香港沦陷为背景的小说《倾城之恋》的`一个注解。还有《自己的文章》,是对于傅雷批评《金锁记》的一种回应。1944年12月,张爱玲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她后来做过解释:“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诗Writtenonwater(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谣言传的一样快。我自己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从来没问过人。”此版《流言》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重新增补。

  年轻的时候读张的文章,只不过是像是凑热闹似的,看了点皮毛,似懂非懂的,看过后也就忘了。如今再看,才猛然发觉,此散文集,里边的很多观念,放在如今也是很超前的,而且内容题材很是广泛,不仅涉及到政治,宗教,女权,而且艺术门类里的音乐,绘画,舞蹈,京剧等等,都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要知道,张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二十出头的女子。而且作为一个女作家,对于时装的见解也独具眼光。

  通篇文集,处处洋溢着张氏幽默,让人会心一笑,连她自己也道“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最喜欢其中的一篇当然是《私语》了,让人不由的生出一种“身世之感”。还有中学时看到张第一篇文章的《爱》,不过千字,却有着禅一般的隽永: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奥,“你也在这里吗?”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读《流言》有感2

  何为人?即如何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也许有甚多读张爱玲的散文集的人赞叹道:“终是阅历十分深的人呐!”那么避免写多数人写到过的主题,此次选择了一个颇有深度的论点——何为人?

  在浮世中相遇又分离,或相视一笑或惊鸿一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相遇人可能会打声招呼,又也许不会;脑海中的印象一闪而过上次见面的地点或方式,即使是不知姓氏不知身份。人于这世上,本就是会不断地相遇分离,又有谁能躲得过呢?身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人”,我们在面对相遇分离这一人生常事又应如何?又能如何?不过只是一句客套话或是眼神多流连一会,希翼记下特征方便下次相遇时认出。时间一长,此人的模样或身影就只在记忆里零散地游离了。我们终是不能左右相遇与分离的,故不要过分在乎相遇与分离,即使违背意愿,即使久久无法相见。这便是如何做人之中重要的一部分。

  说完了无法避免的一大命题,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谈如何做人。

  “人类天生的是爱管闲事。为什么我们不向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的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没有多大损失而看的人显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悦。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试问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十分之艰难吧。可以这么说做成后会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做成”并不是表面上的宽容,而是发自内心的不介意。这便难倒不少人。又因为不可过多去揣测他人的.思想,那么以我的角度来说,我不能,这是真话。内心多少会有芥蒂,这种“基于他人不悦来达成快乐的授受”的方式,我不能接受,我不愿沦为笑柄,他人也不想,那么要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如果是我置身事中会怎么想怎么做,其实也顾不上这么多,只知会使人不悦,这种说法过于泛泛但又是最直接的。可在这长久磨难的人生,谁不需要些许笑料呢,也许自身成为时也不禁发笑。所以凡事要有“度”,一般的小事斤斤计较便是小气,关涉到个人与集体时的计较也不过是人之常情。如何做人?要做一个懂得分清玩笑和底线且尊重他人的人。

  如何做人?首先是做一个坦然面对相遇分离的人,其次做一个做事有分寸的人。不过这一切都要基于是一个“人”,若已是没有原则的动物,那么谈何做人。

读《流言》有感3

  被它的包装所吸引,一抹绿色就足以生机盎然,带给人的感觉是清新的。柔顺的纸张如作者的心思般细腻,满书的名言警句,许多话语仍长久的留在我说我脑海里,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发出感叹。它就是张爱玲的《流言》。

  因为是散文,每一篇都很简短,但记录的事情却是详尽的,张爱玲用她那双灵巧的双手写下了一串串震撼人心的文字,不矫饰,不做作,大胆的真情流露,字里行间都透着那个是时代的气息,于是,一翻开书就走进了她的世界。

  张爱玲是个写作天才,但她自己又有着自知之明,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很欣赏她的自我解剖,却又对她感到同情。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或许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她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烬余录》,写的是她在香港的战乱生活,却出人意料的不写战火硝烟,不写枪林雨弹,写的是在香港避难的不正常生活。起初我是疑惑的,为何在这么令人紧张的情况下,她们不考虑生存却在为没有适当的衣服穿而忧愁,选了医科的人竟好笑地问被解剖的尸体穿不穿衣服。

  但细读下来也就明白了,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报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接没完的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他们是无法改变战争的,于是在战乱中制造些小趣味,却也是暖人心的吧。

  文中有写到我们怎样满街的找寻冰淇淋和嘴唇膏,充满俏皮的话语,却也有些戏谑,在战乱中能做到如此,定有着浓浓的无奈和悲凉。受不了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的,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的男女结婚了,的确是带来了一点欢乐。但也有为了无聊而结婚的年轻男女,缺乏工作与消遣的他们自动的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因为疼痛终日叫着:姑娘啊,姑娘啊。的人死了,人们会因为他的死亡而欢喜鼓舞。

  政府的冷藏室里,冷气管失修,堆积如山的牛肉,宁可眼看着它腐烂,也不肯拿出来。到底是怎样恶劣的环境,我虽没有经历过,但通过坐着的描写,竟已赶到脊背发凉了。人性或许也被逐渐泯灭了。站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

  战争时期,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所以她感慨:时代的车轰轰的往前开。我们坐在火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敢于鞭笞自己,承认自己的自私空虚,却是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但她却如此犀利执着,难道不值得敬佩吗?

  最喜欢《爱》里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想必那是的'她也正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爱的摇篮里,但岁月蹉跎,她与胡兰成的爱是幸福也是劫数。

  她付出所有,换来的只是爱情的报复,对女人看的如此透彻的她,在爱情的世界里甘愿卑微渺小。但她毕竟是一个女子,每一个女人都有一个憧憬,对爱情的幻想总是美好的,何况她又是这样一个不阿的人。一旦决定转身,她便毫不犹豫,毅然的决绝离开,这才是张爱玲,一封绝交信彰显了她的性格你不要来寻我,即或是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她有对社会对人的独到见解,《到底是上海人》中: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说的颇中肯。《谈女人》更不必说了,她对女人本就有着透彻客观的认识。《更衣记》里有对衣服和文化的追索,别有风味。《童年无忌》读了让人欢笑不已,记录着新鲜的事,对童年也更是怀念。

  张爱玲以一颗细腻的而又宽容的心去洞察世俗人生,同时,她又从寻常生活中获取点滴乐趣,从而在此种会心之中获得孤独的灵魂的慰藉。张爱玲以她的《流年》,奏出了四十年代中国散文的一阕华美的乐章。

【读《流言》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01-07

读《骆驼》有感01-22

读《干法》有感01-22

读《挫折》有感12-09

读《秘密》有感03-07

读《礼物》有感12-28

读《快乐》有感04-30

读《老子》有感03-23

读论语有感04-08

读《出门》有感04-08